zhujp Publish time 2012-3-5 17:03:07

上海菜的前世今生

本帮菜是上海菜的根。

  从清初十六铺的上海菜逐渐兴起,到三四十年代徽、川等16个地方风味聚于一地、大批上海名菜风行沪上。150多年的历史融汇了说不尽、道不完的趣闻轶事和名师名厨的心血,这些点点滴滴正串出了上海菜昨天、今天和明天变迁的主线。

  上海菜出身并不低微

  徽骆驼“贩”来名菜名店

  清朝初期,十六铺一带已成为上海最早的商业地区,上海菜馆已有数十家,上海本地菜有糟钵头、红烧对鲜等.此时,安徽的炒鳝背、馄饨鸭、大血汤等菜肴也盛行老城区。

  三十年代末,各地菜馆纷至沓来,最早的就是安徽菜馆。徽商素有吃苦耐劳之说,被民间俗称“徽骆驼”,正是“徽骆驼”不辞辛劳长途贩运到上海,才继而带来了响油鳝糊、三虾豆腐、三虾面等流传至今的名菜名点。

  “贵妃鸡”定格今日海派川菜

  四十年代,上海菜最为繁荣兴旺的时期,大批上海名菜风行沪上,首当其冲的是川菜。此时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大部队重新返城,也带来了广受欢迎的川菜。30年代陶乐春菜馆颜承麟创新“贵妃鸡”,30年代后半期,“贵妃鸡”移师上海,梅龙镇名厨沈子芳进一步改进工艺,成为今天海派川菜半汤半荤的格局,四季皆宜。此外,素有“一龙二凤”之称的何其坤、向春华、廖海成对海派川菜影响也很深。

  “青鱼秃肺”源于杨宝宝

  同治老正兴馆的前身为“正兴馆”,以善制青鱼菜肴出名。杨庆和银楼老板及小开杨宝宝为该店常客,特别是杨宝宝非常喜欢吃青鱼菜肴。有一年冬天,杨宝宝对该店厨师提出说:“青鱼肉嫩肥鲜,确实好吃,青鱼鱼肝既然能制贵重的补品药物,能否将它制成菜肴呢?”饭店厨师受此启发,经过多次试验,不久就取用七八斤重的青鱼鱼肝,加嫩笋少许和调味相配,制成了菜肴。它色泽金黄、鱼肝整块不碎,油而不腻,异常鲜美。杨宝宝品尝后,十分满意,并带了一批商家连续吃了几次,大家都认为是冬令滋补好菜。于是每当冬令及初春季节食者众多,特别受到富商豪客们的青睐。

 两大帮派成主力军

  30年代饭摊帮炼成今日德兴馆

  上海菜有两大帮派,饭摊帮是其中一个,也就是现在的便当店。黄包车夫常常到了吃饭时间,就把车停在饭摊旁边,点上几个菜就地吃完就离开。今天盛名的德兴馆、老饭店等就源于这些饭摊帮。创设于清光绪年间的德兴馆,原来是一家只经营黄豆汤、豆腐羹、鲜肉百叶、客饭等经济实惠的大众菜。该店在上世纪30年代,吸取苏锡、安徽等各帮之长,先后烹制了“虾子大乌参”、“鸡圈肉”、“扣三丝”等一批上海特色菜,成为上海最著名的饭店之一。

  “阿山饭店”机动部队

  阿山饭店则是另一帮派乡下帮的代表。以前古北是上海乡下,但这个地区比较富裕,从庙村(现静安寺)到陈家桥一带有很多饭店。阿山就出生在古北,从七八岁还没灶台高时就开始做菜,一直到今天仍做着“阿山饭店”的生意,不改从前的菜式,以善制上海红烧菜出名。

 现代创新把根留住

  蟹粉鱼翅放入荠菜

  蟹粉鱼翅盅,中式是鱼翅必须用高汤,高汤口味好,从健康角度还是有所不足,现在蟹粉鱼翅盅略为减少高汤用量,放入荠菜不仅增加色彩和营养,同时舌苔的感觉少了些腻味,多了一些清香。

  每人每客中西合璧

  八只热菜、四只采用中式方法即满盆上菜,另外四只采取每人每客,这种西方分餐的方法,很受客人欢迎。日本调味料很多,仅酱油就有几十种。日本的酱油鲜味、色泽都比我们好,因此,采用他们的酱油使传统上海菜的“浓油赤酱”有了很大的改观。

  4小时雕一盏西瓜灯

  下面半圆型的底座上刻着“上海菜论坛”几个字;上面圆形的灯罩上则满是形状各异的镂空图案和勾挑出来的“千丝万缕”;插上电源,躲在灯罩里的电灯泡居然亮了起来,一旁的观众无不啧啧称奇———在昨天的“推进上海菜发展论坛”展示厅里,这盏用西瓜皮做成的“西瓜灯”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而它的创造者———上海老饭店的雕刻厨师常富平告诉记者,就这小小的一盏灯,用去了他4个小时。



http://trade.wtosh.com/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zhujp的微博
Pages: [1]
View full version: 上海菜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