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jp Publish time 2005-9-4 00:37:30

中新社绵阳九月二日电(记者肖青)时值抗战胜利六十周年,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宋哲元将军家人专程来绵,将一把宋哲元将军在喜峰口战役中亲自砍杀过十多个日寇的大刀,以及一批与将军有关的文献资料捐赠给绵阳宋将军陈列馆。
  宋哲元将军是山东乐陵人。二十一岁从军,官至战区副司令长官,并先后任职于热河、陕西、察哈尔、河北四省和平津两市的地方行政首脑。在一九三三年著名的“长城保卫战”中,宋哲元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阻敌,组织了五百壮士手持大刀杀敌无数,取得了“喜峰口大捷”。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起源于此。
  一九一六年,宋将军进驻四川绵阳时,与绵阳籍女士常淑清成婚。一九四0年,宋将军再次回绵,不久病故,安葬于绵阳富乐山。
  宋将军育有六女一子,还抚育了两名战争遗孤,后人多次来绵祭奠。此次来绵的宋将军外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唐德良先生对外祖父非常敬仰。他说,六十余年来,这把战刀一直由他舅舅珍藏,值此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家人认为战刀见证了中国的一段历史,应该将它捐给国家,让更多的牢记历史,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嘉定小人物 Publish time 2005-9-3 11:40:11

军史评论:回望抗战——牢记历史的启迪

汪新

  1945年9月3日,在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上都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此前一天,在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日本政府正式向同盟国签字投降,至此,正式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此后每年的9月3日成为一个被赋予特殊意义的一天,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新型帝国主义国家,为独占在华利益,一步一步实施其旨在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从局部抗战的六年,到全面抗战的八年,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万人以上,其中牺牲2000余万人,此外还有1000余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和5000余亿美元的间接经济损失———为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付出的血泪,浇灌出了芬芳的胜利花朵,而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更为中华民族的后续发展贡献出了昭显后世的深刻启迪。
  启迪一:中国人民通过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组织动员,而这种组织动员是战胜强敌的基本条件
  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出发点,从抗战一开始就号召实行全国人民总动员,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全民参战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独立开辟和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路线得到了切实贯彻,也因而实现了广泛的群众动员,做到了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敌后抗日军民在实战中创造了一系列诸如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破击战、袭击战等积小胜为大胜、机动灵活的人民战争战法,使解放区一天天扩大,敌占区一天天缩小,终以这种具战略性质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侵略军,同时也有力地策应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而国民党虽然在其统治区和正面战场执行的是一条不发动和依靠人民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但因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一向为共产党发动和领导,故通过众多救亡团体和进步报刊等舆论媒体的作用,对群众的抗战宣传、动员,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更有不少在抗日宣传影响下的进步青年,直接进入了国民党军队,成为动员宣传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抗日言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响应,不论前方后方,不论敌占区解放区,为了抗日,到处呈现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更成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反侵略的生动例证。
  启迪二:中华民族通过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从而为坚持抗战到底创造了直接的政治条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步步加深,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国内实现和平、各党派共谋抗日的政策,先后提出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的阶段性政治目标。而日本侵华业已危及到国民党统治及其所维护的英美在华利益后,中日民族矛盾的加深便不能不导致国民党政略发生变化,1935年前后国民党即开始寻求接通国共接触、谈判合作的联系渠道,其后终以西安事变为契机实现了国内和平,更在“七七”事变后正式形成国共再次合作、举国一致抗日救亡的政治局面。抗战八年,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也由于共产党的相忍为国、共赴时艰,故虽有多次的反共摩擦和三次反共高潮的发生,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大局始终得以维系,持久抗战得以坚持,正面、敌后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互为依存的抗战大战略也始终得以贯彻。这种空前的民族团结固然为敌所惧,更为包括海外中华儿女在内的全国人民所盼所喜。抗战期间,海外华侨踊跃参战输财,所倚重所关注的就是国内的团结局面。当国内发生反共摩擦危及抗日团结时,各中间阶级阶层和海外华侨也总是同声呼吁团结,斥止分裂内战。而惨烈悲壮的举国抗战能够坚持到底,离开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很难想象的。
  启迪三: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所积淀并彰显于无数抗日英烈身上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于抗战时期更凝聚进奋起救亡、自立图强的时代内涵,使爱国主义得以新的升华,成为需后人认真总结和继承的宝贵财富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孕育于数千年中华文明史发展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总是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也总为一代一代的民族英烈所实践所彰显。“抗联八女投江”,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国民党“八百孤军”爱国官兵,“狼牙山五壮士”……抗战时期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群体,都是当时实践和彰显爱国主义的时代典范。至于个体英烈人物更是不胜枚举。中国共产党党员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战斗在艰苦的敌后战场,以身许国壮烈牺牲在战场,身后留下的是娇妻弱女。国民党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在所部为敌所围而他本可脱身之际,拒绝部下要他突围的请求,宁愿战死慷慨赴义……抗战时期,在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又有多少像左权、张自忠这样的优秀中华儿女抱着舍小家、顾大家,舍一身而求大义的救亡壮怀,走上战场奔向敌后,英勇牺牲,用胜利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用奋斗扭转了近代以来民族日渐式微的衰势。
  历史是一部形象深刻的教科书,历史也是一面鉴戒后人的明镜。60年后,当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之时,我们除应牢记上述三点深刻的历史启迪之外,我们还应看到,落后必定挨打,国弱必定受欺,几乎已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诠释的一个结论。但历史也是公平的,那就是每次社会发展所付出的历史代价也几乎总会获得相应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
  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但中国人民终由抗战的发动而被前所未有地组织动员起来,清末以来几乎陷入分崩离析的国家也终于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更因人民力量的空前壮大而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准备了胜利条件。而长期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根系之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精神,也在抗战时期因千百万英烈的实践而得到新的升华和发扬。正因为全国人民的奋斗和无数英烈的牺牲,抗日战争才迎来了辉煌的胜利并衍化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败而重新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Pages: [1]
View full version: 军史评论:回望抗战——牢记历史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