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中国人委以重任,所以日企在中国失败”
今天看了一篇记者写的文章,谈的是日本在华企业发展的问题,其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对中国人委以重任,所以日企在中国失败”。现摘录如下:(日本记者:大槻智洋)
笔者花了将近10天的时间,对中国的展会、EMS(电子产品制造服务商)以及部件厂商进行了采访。期间还与在中国的日本人多次见面,每次都必定会谈到的话题就是日本消费类电子产品企业的凋零。在中国消费者的心中,日本企业的存在感(品牌号召力)与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ElectronicsCo.,Ltd.)、芬兰诺基亚(NokiaCorp.)、美国摩托罗拉等相比,“低到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某日资电子部件厂商)。
在笔者询问他们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时,听到了很耐人寻味的批评说法。这就是:日本厂商虽然在中国设立了生产基地,但“却不让中国人担当重任”(威志企管顾问公司上海事务所副所长清水耕)。“由于不重用中国人,所以生产不出符合当地需求的商品,中国员工的干劲也提不起来”(清水)。很多日资厂商未能充分发挥包括中国技术人员在内的白领阶层的作用。中国人在日资企业里呆不长,以至于一个在日资企业工作3年的中国人,就会“被称为老员工”(多家日资电子厂商员工)。
*1为中日企业合作提供支援服务的天正创智信息技术(CHINAWAY)董事长兼社长尹昌来,对大约10家欧美著名企业的中国法人公司的经营高管进行调查,发现几乎都是中国人。与此相反,以电子厂商为主的10家日本著名企业中,有7家是由日本人为经营高管。
中国的人工费依然比日本便宜得多,因此有充足的理由提拔中国人担当重任。能充分胜任日本公司工作的中国第一线技术人员,目前只需“每月5000~1万元就能雇得到”(台湾创宇国际总经理陈世远)。如果是在日本的福利待遇较好的本大型厂商,则每月需要花费80万日元左右。这一差别高达5倍以上*2。
*2假设10名日本开发人员通过2小时的会议得出了1个结论。其所需的人工费相当于雇用中国第一线开发人员1个月的成本。
尽管好处显而易见,为什么不能启用中国人担当重任?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日本企业的文化,某位就职于中国的日本咨询师这样说。“日本企业、或者说日本人具有不把工作托付给他人的文化。即使是公司内的日本人之间也是如此。哪怕只购买20万日元左右的物品,也要将临时费用申请书送交相关部门传阅一圈,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所有人员都负责的结果是到头来谁也不负责”。在中国提拔重用人才伴随着一定风险。或许愿意承担这一风险的人在日本企业里太少了*3。
*3知名保守派评论家谷泽永一,对日本人的性格是这样评论的。“属于组织中一员的我国国民,其勃然大怒时最常见的是何种情景?那就是怒吼‘我还没听说过’。日本人必须一直确保自己作为伙伴中一分子的身份,否则就会感到不安。因此在我国,开会之前事先底下通气是必须的”(《人间通》,有部分删节)。
读完这篇文章,也让我想了想我所接触过的日本企业,松下、索尼、NEC、三洋、EPSON等企业,似乎真是这个样子,真正掌权的中国公司的头头都是日本人。
相对于日本企业,欧美企业在华的高管几乎清一色为中国人,比如诺基亚的何庆源、摩托罗拉的高瑞彬、英特尔的杨旭、AMD的郭可尊、思科林正刚等等,都把企业搞的有声有色。
NEC在2004年的举措曾经让业界耳目一新。记得NEC在2004年任命卢雷担任NEC通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让业界大跌眼镜,业界也普遍认为NEC能够打破日企在华一贯的用人策略,将会给NEC带了成功。之后的一年里,NEC通讯在华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似乎也验证了对卢雷的信任。但是,卢雷并没有给NEC通讯带来预期的收益。给本想在中国市场大干一场的NEC通讯当头棒喝,在整个2006年,NEC通讯在中国的声音到了最低点。到现在为止,我们依然无法得知,NEC通讯在华失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是和公司对卢雷的信任度有关。
而在这几年,NEC、松下、三洋、索尼、东芝等企业在消费类电子领域的整体落败似乎也表现出某中规律。不仅仅是消费类电子企业,今天看了看前10个月全国汽车销量,发现和日本合资的品牌销量也在大幅度降低。
我一直都说,日本企业不缺技术,也是唯一能够和欧美技术抗衡的国家。在技术研发上,日本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机制,这也是中国应该学习的。正是因为有着良好的技术储备,日本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高科技跨国企业。
日本企业也不缺营销高手,我们不去比较中国市场,早期彩电等稀缺产品能够在中国占据绝对优势是因为当时中国物质的匮乏。但是在欧美市场,日本企业照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看一看这几年美国道路上越来越多的日本车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至于说管理,似乎在许多管理类图书中,都是介绍和学习日本企业管理的。
不缺技术、缺营销高手和管理机制,那么,日本在华的企业为何持续走低,似乎真的要认真思考一下了。因此,回到开头这位日本记者所得出结论:“不对中国人委以重任,所以日企在中国失败”。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希望大家能够踊跃讨论,当然,请不要以民族情节讨论这件事情,我们只是讨论企业发展。
Pag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