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乞丐 Publish time 2007-3-13 17:37:24

上海45%家长曾给教师送礼

大学生毕业论文曝45%上海家长曾给教师送礼

  新民网·独家报道 近日,网友liutao0326在某论坛发布了一条题为《期待您的关注:教师收礼之风为何如此严重》的帖子,称自己是华东示范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做家教的过程中屡次遇到家长抱怨学校教师收礼严重的情况。Liutao0326的帖子发布后,立即受到网友的关注,引发热议。

  据新民网了解,Liutao0326通过向家长发放200份问卷调查后发现,上海地区约有45%的中小学家长曾经给自己孩子的教师送过礼物,而且不少家庭送礼数额高达3000元以上,频率多达一学期4至6次,更有部分教师主动向家长和学生索要礼物,家长送礼现象普遍。

   毕业论文调查家长送礼情况

  新民网与liutao0326取得联系后得知,liutao0326名叫刘涛,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目前是该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刘涛告诉新民网,他在本科时经常在课余时间从事家教,许多家长主动向他抱怨,给孩子在校的老师送礼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刘涛说:“我曾经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做家教,她的母亲告诉我,自己每个学期平均给孩子的班主任通过不同方式送礼过万。”刘涛解释说,小女孩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个年轻女子,经常主动约女孩的母亲一起逛街,却从不自己“买单”;有时还会打电话给女孩父母称自己的父母“生病”,需要“医药费”。

  刘涛发现无论家长主动还是被动,给教师送礼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萌发了以毕业论文的形式来调查研究这个现象的想法。为此,他设计了200份问卷直接发放给家长,回收率达到93%。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约有45%的家长曾经给自己孩子的教师送过礼,其中,初中生家长给教师送礼的比重最高,达56.5%, 小学生家长约为41%, 高中生家长约为23.6%。按照学校的级别来比较,全国重点学校和上海市重点学校教师收礼的比重较低,约为20-30%,区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比重较高,达到40%左右,私立学校和其他学校的比重最高,已经达到了70%以上。

  刘涛告诉新民网,根据调查,经济情况较好的家庭给教师送礼的金额较大、次数较多,一般每学期4至6次,总金额在3000元以上;经济情况一般的家庭,给教师送礼的频率和金额也相对较少,一般每学期2至3次,金额集中在800元左右;经济情况较差的家庭,每学期用于给教师送礼的金额一般在200元左右。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学习成绩较好(班级排名前30%)的学生,家长送礼的比重较小,一般在21%左右,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班级排名30%-60%之间),其家长送礼的比重最高,达60%以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班级排名后30%),其家长送礼的比重位于前两者之间,约为40%左右。
   家长:送礼也是“没办法”

  4岁的小悦一直很不喜欢去幼儿园。



教师节刚过,小悦妈妈在和一个幼教朋友聊天时问是不是应该给孩子的老师送礼。朋友问小悦妈妈教师节的时候,送了什么给老师。小悦妈妈回答:“一张卡。”朋友接着问:“多少钱的卡?交通卡还是超市卡?”当得知小悦妈妈送的是一张“贺卡”时,朋友脸上显现“难以置信”的表情,她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一定要送礼。”

  新民网发现,像小悦妈妈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老师更多的照顾和关注,因而主动送礼;有的家长看到其他家长送礼深怕老师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意见,因而“跟风”送礼;还有的家长“不敌”老师的“话外音”,被动送礼。小悦妈妈告诉新民网,经过朋友“指点”,给小悦的班主任送过礼之后,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关注了,人也开朗多了。

  读高二的小晨在上海某家艺术类中学读书,小晨妈妈告诉新民网,儿子专业老师家里装修房子时许多家长都跑去“帮忙装修”,令她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只好送点礼“表示表示”。她说:“其实我挺想送礼的,但是只是小礼物,表达对老师的尊重,或者觉得老师辛苦了,关心一下的那种。我很多同事和朋友给自己孩子的老师送礼,都是隔三差五就送去几百块的超市卡。所以周围的风气这样令人很为难,小礼物可能送不出手。”

  家长送礼 并非顽症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系副教授张玲认为送礼原本在中国传统中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是非常真诚的东西,但是,现在“经济”“市场”“消费”的观念无处不在,人情的本质被掩盖,“礼尚往来”这种情感性的东西被市场物欲交换的规则和手段所替代。

  但是,张玲告诉新民网,她认为如果校方能够制定规范、奖惩结合,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Pages: [1]
View full version: 上海45%家长曾给教师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