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jp Publish time 2012-1-12 01:06:20

倡导学说上海话

  记得在中学里面读过一篇古文,名字叫《扁鹊见蔡桓公》。 对照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近20年来上海话的发展现状。 1994年到2002年,君之病在皮肤的纹理,上海话已经出现了一点危机,只不过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工作语言都是上海话,根本没有人意识的上海话即将受到严重打击、面临失传的尴尬; 2002年到2007年左右,君之病已经在肌肉和皮肤上,大部分人还是没有意识到上海话的危机,外来人员的增加上海人也习惯开始讲普通话,学校都规定校内不准讲方言的规定; 到现在,上海话的疾病已经发展到肠胃了,有一部分人上海人、专家教授都认识到了上海话的危机,但大部分人包括有关部门服务机构觉得自己的母语上海话会说不会说是无所谓的。 如果学校、公司还是规定不得说上海话的,上海人对于自己的母语没有危机感,保护意识的话,10年、20年以后君之病发展到骨髓了,只能等上海话慢慢走向消亡。

  现在到各种酒店、快餐店、超市大卖场,基本上用上海话已经无法和服务人员沟通了,像中青年问题还不大,大家都可以使用普通话,但老年人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超市大卖场,收银员、促销员基本都不会说上海话,有的还可以听懂一点,有的一点也听不懂,这种情况对于老年人购物就十分不便。 像这种服务性行业为什么就不规定必须要听懂会讲上海话。 出租车行业也是,过去一直招聘上海本市户籍人员,但2011年开始这项规定被打破了,由于工作强度大人员紧缺,只能招聘外地户籍人员。 出租车公司对于外地员工的职业素质、服务礼仪、道路交通等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的有条有理,但为什么就不能为外地员工培训一下上海话?出租车是上海的服务窗口行业,上海话代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地方文化,一个出租车驾驶员连上海话都不会说,怎么能够为上海本地乘客服务? 我亲眼看到一位外地驾驶员对着电视镜头说:“请乘客们能够多多体谅我们,上车后还是改口普通话吧。”可见,这位驾驶员连上海话都听不懂,还怎么能从事出租车行业。
  出租车行业、快餐店、酒店工作人员不会说上海话最多老年人听不懂,问题还不是很大。但是老年人的身体不如年轻人了,经常要到医院去看病的呀!小病去社区街道地段医院,大病要去三级甲等医院。 据我所知,一般社区地段医院的医生都是上海人,和老年人沟通起来很方便。 有一次,我92岁的外公被送进了中山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在我看望外公时,旁边一位病人也要80多岁的高龄了,旁边的老伴看上去也是80多岁。一位医生在于病人沟通时用的是他老家口音的普通话,而这对老夫妇又听不懂普通话,他们只会说一口宁波口音的上海话,两人沟通存在障碍,结果还是我的翻译,家属和医生的问题解决了。 但过了几天,我妈告诉我隔壁宁波老伯伯被医生开错了药,耽误了病情,差点送了性命,主要原因分析下来还是医生听不懂上海话。 现在三级甲等医院对口的基本都是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的医学专业,他们在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可以用普通话和他们上课,但毕业了踏上工作岗位了面对的都是本地老年人,很多都是听不懂普通话的。 你作为服务机构,不管是上海医生还是外地医生,你要会说当地语言这是最基本的,你为什么不能学一下上海话?难道还要人家80多岁的老年人来学说普通话?医疗机构语言沟通存在障碍造成医疗事故你医生吃不了还要兜着走,你医生、医院承担的起这种责任吗?

  因此,关于上海话的教育必须纳入中小学、服务机构。首先就是孩子牙牙学语阶段,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必须是会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玩耍,讲故事时应使用上海话,教孩子们唱上海童谣、儿歌,培养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 私立幼儿园不允许外地教师对孩子们说“说普通话做文明人”、“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的错误观念,必须遏制,并且教师应该提倡孩子们在家里和长辈交流时应使用方言。 公办中小学校的班主任、语文、英语教师也必须会说上海话,因为教授语言类的教师会说上海话的,他的普通话和英语一定能够说的很标准,用外地口音的普通话和英语是教不好学生的语言的。 除了课堂教学使用普通话时,课外不得规定学生必须使用普通话的错误条文,抓住就对当事人的校长、教师进行处分、开除。 小学阶段必须加入上海话的必修课,每周两到三节课,培养孩子的上海话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全面发展,还要把经典的独脚戏、上海说唱、沪剧等优秀作品给学生欣赏,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生活在上海应该珍惜自己的家乡文化。 配套的措施就是师范类大学生在学校毕业前必须学会上海话,否则不能毕业。非师范类的想从事教育行业的也必须学会上海话才能教书育人。
  其次就是从事公用服务性工作的应该优先招聘会说上海话的本市户籍人员,如果不是上海人的话必须接受上海话的培训,直到会说才能上岗。 尤其是国有餐饮行业、超市大卖场,必须规定服务员要会说上海话。 对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保险、证券、金融等呼叫行业,应该在中英文服务中增加上海话服务项目,接线人员也必须接受上海话的培训,客户如果用上海话的接线员也必须和客户用上海话解答,不得强制客户使用普通话,剥夺人家的话语权。 企业不能强制规定必须使用普通话来刁难客户,工作人员接电话的开口语使用何种语言不得有企业来做决定,上海人接电话应该用上海话说“侬好!请讲!”。 对于不会说上海话的不得从服务性、呼叫行业。尤其是医疗机构,医科大学也必须将上海话课程纳入到必修课,不会说上海话的也不能毕业。 前面也说过,医院的病人大部分是老年人,你医生、护士应该主动用当地方言和病人、病人家属沟通,而不是人家老年病人为了你再学说普通话。
  最后是社会教育机构,应该呼吁上海各大教育培训机构开办沪语培训课程,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班,每次培训结束后可以安排证书的考试。 对于外地来沪人员需要办理人才类居住证的,必须取得初级证书;要从事服务性公用事业行业的,必须取得中级证书;要居住证转上海本市户籍的必须取得高级证书。 让外地来沪人员懂得“入乡随俗”的观念,通过学习上海话来了解上海本地文化,提高素质。 同时,上海本地青少年也可以参加上海话的考证,衡量自己的母语水平。

  对于目前上海话教师的师资问题,政府应该主动搭建平台,接下去的5年中,每年从上海话网站等相关本地媒体培养100名吴语上海话的教师,每年至少要求10万外来人员接受上海话的培训,并参加证书考试,要求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今后能够进入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培训、服务机构来教授外地来沪人员的上海话。 同时上海话的标准应该参照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上海话新闻播音节目《谈天说地阿富根》和《滨江新农村》。
  东方网记者王丽琳1月9日报道,随着上海的开发开放和发展,上海的方言正面临非常尴尬的现状。近年来,市区范围实际流行的沪语,尤其是80后、90后中流行的沪语已严重变形,沪语的造词能力在下降,许多固有的句型被侵蚀,沪语的基本特征正在逐渐弱化以致消失。文化多样性同样是社会文化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沪语不复保持健康活力,作为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众多文化形态或许也将会迅速枯萎。
  上海的有识之士不断呼吁保护沪语,特别是毛时安等32位市政协委员在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曾联名提案“保护规范沪语刻不容缓”,呼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沪语。
  为此,农工党上海市委提出建议,有关部门可在研究后首先为沪语使用和推广留有足够的自由使用空间。 第二,还应健全相关职能机构的设置,上海市语言文字委员会没有独立建制,存在人员和资金明显不足的状况,建议加强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机构建设,加大投入和资源配置,并将推进沪语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其工作职责之一。
  此外,建议在总结已经开展试点的2条公交线路(11路和785路)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市各公交线路尤其是地铁报站服务中的沪语广播,作为普通话广播的一个补充。 农工党上海市委还建议开展以沪语为媒介的地方特色活动。 组织编写、推广沪语童谣、儿歌,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唱,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鼓励更多的市民以沪语进行交流,为更多新上海人了解上海特色地域文化创造条件。 组织相关专家编写高质量的沪语教材,在上海的师范院校内逐步推进设置沪语培训课程,加强师资培训,以使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的教师们在讲好普通话的同时,能够说比较地道的沪语,使他们成为沪语传承的中坚力量。
  另外,农工党市委建议增加广播节目中的沪语播音时间,考虑增加电视频道中沪语板块栏目的播出时间。对于这个提议,也得到了政协委员张伟荣的响应,张伟荣委员在提案中指出,营造沪语环境至关重要,建议在每晚6时到6时半的固定观众群的“新闻坊”节目中用纯正的沪语来播报上海市民的日常事、身边事以及市民所关心的社会新闻,以提供一种规范的沪语口音的标准,同时也能起到一种更好的保护、传承、规范沪语的作用,从而使富有上海特色,蕴含上海精神的沪语能在上海现代化的进程中代代相传,进而将上海的本土文化一直保护和传承下去。 上海话的电视节目不能仅仅停留在《新老娘舅》等吵架类节目。

戈莎使者 Publish time 2012-1-13 13:55:00

努力~~各位。。。











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百度影音
Pages: [1]
View full version: 倡导学说上海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