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jp Publish time 2007-12-17 09:57:00

中国改变“顺差思维”

 激增的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一系列棘手问题。面对迅速增长的外汇储备,日趋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愈益泛滥的国内流动性过剩,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政府改变根深蒂固的“顺差思维”,重新审视奉行多年的出口导向型政策,尝试从源头上找出应对内外经济失衡的良方。

  十二月一日,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正式实施,宣告中国贸易政策转向“中性”,不再单纯鼓励出口创汇,更多关注贸易质量和进出口结构。

  多年来,在出口导向型政策指引下,国家通过出口退税等方式补贴出口企业,“中国制造”出口强劲。二00四年,进出口总额首破万亿美元。今年前十一月,出口额已达一万一千零三十六亿美元,全年料将实现贸易顺差逾二千六百亿美元。

  雪球般越滚越大的贸易顺差给国人带来财富的喜悦同时,也带来“成长的烦恼”。中国已连续十二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今年以来遭受的反补贴调查居全球之首;美欧等国频频拿贸易失衡说事,借以指责中国汇率政策、市场开放等问题。更严重的是,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已传导至国内形成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压力倍增。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表示“中国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希望实现贸易平衡”,对顺差的调控层层加码。

  年初,商务部表示,将“减顺差”定为今年商务工作的头等大事。七月一日,中国对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进行调整,涉及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三成七,其中包括五百余项“两高一资”产品和两千余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七月二十三日,国家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涉及一成五的海关商品编码。本月施行的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更是从政策源头上纠偏,宣告出口导向政策的终结。据称,今后更多抑出口,促进口的措施将陆续有来。

  在外贸政策上正本清源之余,为“减顺差”,中国官方亦打出“组合拳”。如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鼓励扩大国内消费,回复资源要素价格,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调整引进外资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等。有评论称,中国政府此轮“减顺差”是动了真格。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以低附加值、初级产品大规模出口为基本特征的外贸增长模式在短期内要彻底转变为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为主并不现实,缓解贸易顺差也决非“一日之功”。

  某些激进的贸易伙伴认为,中国现有“减顺差”措施收效缓慢,解决贸易顺差过大问题的最好方式是让人民币大幅升值。但事实是,自二00六年七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已超过百分之十,中国贸易顺差不仅未见减少,反而劲增。
Pages: [1]
View full version: 中国改变“顺差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