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悠扬 Publish time 2008-1-17 18:49:24

科技创新: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核心

科技创新: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核心

上海要争取“四个率先”和建成“四个中心”,当前就必须积极推动本市商贸服务业向现代化转型。从“四个中心”的各自功能来看,现代商贸是引发金融、航运、物流等大量服务需求的源头,是促进并引领生产,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的引擎,是要素聚合的凝合剂。只有现代商贸业的蓬勃发展,才能有效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经济中心的发展。现实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上海的资源禀赋条件不仅对商贸产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并且对辐射周边,服务“长三角”,乃至沿江经济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若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迟缓,不仅对其他三个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将造成严重的制约,也必定削弱上海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



一、现代商贸是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标志

现代商贸业与传统商贸业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现代商贸业的主体表现特征是技术创新。商贸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是其产业升级、保证可持续发展、并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涵。

在传统观念看来,技术创新只是对生产领域提出的要求,而商贸产业只是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末端,只起到保障供给、满足消费的功能。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传统理论中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大环节,已被证明了正好是颠倒过来的。消费需求是引发生产的源头,任何缺乏消费需求的生产只能是生产库存,这将大大浪费社会资源。因此,生产主导型的社会再生产的发展模式,正在被现代消费和流通主导型的社会再生产发展模式所替代,由此也使商贸产业由社会再生产的末端转为了先导产业。现代商贸产业的功能已经转变成创造需求、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引领生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现代商贸产业通过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并通过定单经济的模式连结整个供应链,使其正在成为社会再生产的组织者和现代消费的引领者。从国际零售业来看,英国的玛莎、日本的大荣等跨国知名百货企业都拥有自身具有实力的新品研发机构,拥有自身的品牌系列,拥有环绕身边的定单生产商和供应商群体。不仅创造了需求,刺激了消费,还带动了都市制造业的发展。这同我们零售业由商品经营褪化为物业经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国际贸易业来看,我国香港地区的利丰集团更是拥有自身强大的研发机构,通过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以异地采购和跨国生产等全球化战略,使贸易由传统的转手买卖或承接国际定单,升级为主导国际贸易市场需求的巨头贸易企业。这同我们传统的贸易方式同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现代商贸业不仅加快了产品升级、新品替代的速度,创造了需求,刺激了消费,更是成就了商贸业在整个现代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以国际化的视角来看,眼下研发体系,特别是终端消费品的研发系统,能否由传统的工业生产环节被引入到商贸环节,能否开发出具有现代技术含量的时尚消费品,能否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组织起社会化的再生产,正在成为考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商贸产业是否跨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和我国商贸服务业最为发达的繁华城市之一,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金融资源等方面都相当集中。因此从客观条件来看,商业零售业和贸易服务业都有条件建立研发系统,从而可以利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通过技术创新和新品研发,促使商贸产业由传统的单一的买卖功能向现代的社会再生产的技术进步型、生产组织型的主导型产业转型。这是上海科技兴贸战略需要重点予以关注和研究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



二、技术进步是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必由之路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后的较长一段时期,技术研发同样也依附于工业生产领域。然而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消费需求最终成为了社会再生产的源头,即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由此带动了西方国家大部分研发系统,纷纷从工业领域被剥离出来,或成为商贸业的研发系统,或成为第三方的商贸研发企业。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致上完成了由单一的工业研发向商贸业研发、社会第三方研发和工业研发多元化研发时代的转型,由此也极大地提升了商贸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形成了技术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架构。在消费需求的引领下,不仅加速了新品替代的周期,同时也使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融入终端消费品领域,最终促进了全球的技术进步。

商贸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对新技术的应用,是促进商贸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更是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核心。商贸业的技术创新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不断开发新产品,即所谓的硬技术;二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使整个管理技术得到创新,即所谓的软技术。在当前终端商业得到大规模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并依赖现代信息技术,介入现代商业的管理,以提高整个供应链资源配置和物流配送的效率,并适应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降低管理成本,以此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对于贸易业向现代化转型来说,可以在引入或建立研发体系的基础上,向全球输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 海外定单生产管理和销售网络,创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代模式,真正实现“两头在外”,即通过自主研发或对技术引进加以吸收消化,使生产地放在境外、目标市场放在境外。改变目前国内贸易和生产企业争抢国外生产定单、代理低价值的产品出口、花了大量劳动力而财富积累却十分有限、甘心做国际加工厂的被动局面。

商贸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整个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科技兴贸已经成为我国商贸业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因此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率转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鼓励机制、市场环境。

上海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上海在科技兴贸的国家战略实施中必须先行一步,并有所作为。因此必须通过战略研究,对上海商贸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战略目标、政策措施等,制定出可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这是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上海商贸现代化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

一是,发挥政策优势,促进要素聚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市场早已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议将原先的“国际贸易中心”定位改为“国际商贸中心”。将传统国与国之间单一的贸易功能,涵盖到包括发展并促进内需在内的、以及内外贸一体化的、更为宽泛的大商贸大流通的大概念之中。这对上海而言其定位更加确切。因此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出《鼓励上海商贸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兴贸的指导性意见》。制定现代科技型商贸企业的认定标准,开展现代商贸企业的认定工作。对商贸企业引进研发人才,设立研发机构,开展新品研发和利用新技术优化管理的,应确认其为现代科技型商贸企业,并对现代科技型商贸企业实施支持性的优惠政策,促使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人才、资金与资本等要素向商贸业集聚。

二是,整合行政资源,以现代视角开展大商贸规划。建立促进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领导机构,打破内外贸分置的现行体制格局,对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实施全面的产业规划。要摒弃以往只重形态规划,忽视产业功能规划的传统做法。从现代产业链的角度赋予商贸产业以新的内涵,制定新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推动商贸产业由粗放式的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三是,积极培育商贸产业中技术创新型的市场微观主体,选择试点企业。在建立新品研发的基础上,推动骨干商贸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支持商贸企业开展定单加工制造,在积极发展生产基地。并以定单为纽带,形成产业集成与要素聚合。并通过在融资、信贷等方面所提供的便利措施,增强商贸企业的资金实力,将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四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构建现代产业链。在推动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应加速现代产业配套,将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通过产业政策的设置,使其无缝衔接,形成现代大流通大商贸的格局。通过现代服务产业链的构建,从根本上构筑起上海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服务功能和搭建起向外辐射的服务平台,以服务整个“长三角”地区和沿江经济带。

五是,支持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商贸业。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第三方研发机构与骨干型的商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并推动商贸产业与创意产业有机结合,发挥上海的研发优势和技术优势,促进研发成果迅速向终端消费品转换。同样也鼓励商贸企业在新品研发中,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新技术、新科技和新工艺,为发展自主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是,突破传统思维,加快人才的战略储备。应尽快建立上海国际商贸中心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机制,形成将优秀人员输送出国深造与本土培养相结合的双重培养模式。同时打破门户界别和条线界别,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充实高校教师队伍,推动高校商贸类课程的创新,将高校的商贸课程由一般的理论型快速提升为实战型,以迅速填补本市现代商贸领域的人才断层。同时引进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建设上海国际商贸中心的领军型人才队伍。
Pages: [1]
View full version: 科技创新: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