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种粮补贴有助抑制通胀
本文作者为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农副产品的充足供给。会议称:“加强农业生产,对于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抑制通货膨胀,维护大局稳定,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要突出抓好农村工作的三件事,第一件就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爱股,行情,资讯)供给。这显示了控制通胀可能会从粮食入手。此前数据也显示,拉动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价格上涨。
但是,回顾一下2007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的结构,可以发现,2007年粮食价格涨幅仅为5.5%,涨价幅度远远没有赶上食品类消费品价格涨幅(2007年同比增长16.7%),更不用说与肉禽及其制品、食用油等排在涨幅榜前列的一些商品相比。因此,让人不得不担心的是,当蔬菜和肉类涨幅大大超过大米、小麦和玉米等主要农产品的涨幅时,农民是否还有积极性去种粮食?
在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采取九大措施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其中有6条直接涉及粮食。尤其是目前国内农业生产形势并不容乐观:雪灾使得全国20个省(区、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78亿亩;在雪灾之后,又有1.66亿亩耕地遭受旱灾。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耕地受灾面积已占到总耕地面积的近20%,在自然灾害相继出现的情况下,要保持粮食生产和价格稳定,难度很大。
从外部环境看,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当前油价突破100美元/桶并有“企稳”迹象的情况下,农产品的“能源化”无疑将继续下去;同时,气候变暖导致主要粮食产出国减产(据美国与菲律宾农业研究部门联合研究的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每上升1 摄氏度,粮食产量将减少10%);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膳食结构的改善、世界耕地面积难以大幅增加等,都在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提供强大的推力。毫无疑问,国际粮价的上涨最终还将传导到国内。我们不能否认国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的高涨将既加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压力,同时也在国内催生耕地的“利润追逐”——更多的土地将选择去种植更为经济的作物。
我们认为,采取增加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等措施,对促进粮食供给很有好处的。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也等于给农民一个信号,种粮食能赚钱。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央财政今年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其中,还加大了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今年预算安排1335.9亿元,比去年增长23.4%。预算上突出安排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各方面的政策措施,也再次显示了我国试图通过推进农业发展、带动粮食增产、进而抑制通胀的目的。
Pag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