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 Publish time 2008-4-25 09:15:04

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有清晰思路

下个月,北京大学将迎来110周年校庆。与10年前的百年校庆的热闹相比,110年对于北大估计只是一个“中庆”,因此,不见媒体对当年校庆那般连篇累牍的报道。

    据了解,北大的校庆活动,有几个重头戏,一是校庆大会,大会将重点回顾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即“985计划”)实施10年来北大取得的主要发展成就,提出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构想;二是举行中外大学校长圆桌会议,会议将邀请部分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围绕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路径等重要问题;三是以“迎奥运、庆华诞”为主题的庆祝北大建校110周年文艺晚会,晚会通过北大师生校友同台联欢的方式,展示北大风采,为北京奥运会祝福。

    这样的安排,总结成绩、展望未来、展示风采,十分符合校庆喜庆的主题,但对于一个真正想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来说,似乎远远不够。

    诚如北大校庆安排所揭示的背景,今年是我国实施“985工程”第10个年头———在过去的10年里,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一批985高校,都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必须审视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在用正确的办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所有关于建设一流大学的成就表述,有可能都难以令世人信服。

    笔者相信,北京大学的10年总结,可以写得很漂亮。参考其2003年105周年校庆时的总结,大致包括学科建设、科研成就、教师队伍、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层次。在学科方面,北大可以展示新建学院、新建研究中心、最新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评审成绩;在科研成就方面,北大可以展示论文递增情况、少数重要论文发表情况、国家科技奖获得情况;在教师队伍方面,北大可以写国家教学名师、“国学大师”,还有模范教师;而人才培养,研究生所占比例、本科生的生源、元培班的培养试点等,也有“不少可写”。

    我们能从这些成就介绍中,看到一个数据不但上升,甚至在某些数据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北大。客观上说,国内所有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目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都在追求与某些设定追赶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数字逼近。这些数据,主要包括论文发表数、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学科点数等等。而为了这些数据,高校基本上采取攻坚方式,集中资源、出台政策,尽快做到数据的提升,由此在体量上“接近”世界一流大学。

    但是,办教育,重在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搞学术,重在激励学者的学术兴趣,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也就是说,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不在于列出若干追赶的目标,确定大学在某个时间段达到的业绩水平,而是要从大学自身的环境建设做起,必须有进行一流教育的氛围,有开展一流学术研究的空间。

    过去10年中,大学在改善大学教育环境、学术环境上的努力成就有多大呢?盘点起来,985高校都进行过人事制度改革,包括1999年的薪资改革,拉开教师待遇差距,以及令世人关注但最终夭折的北大人事制度改革。分析这些改革,令人遗憾地发现,北大夭折的改革思路,其实是把大学按照企业来管理;其他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鼓励的并非教师从事教学、学术的积极性,而是完成学术工分、追求学术数据的工作思路。

    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者们,早已经总结归纳出世界一流大学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在此不必赘言。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为一流大学归纳出的特征则更令人玩味———“人要来自五湖四海,派要出于三教九流。”

    对应于以上的“特征”,北大应该回顾10年中,想做没做成、做了却挨骂的诸多事,包括不成功的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尔夫练习场、应对香港地区高校招生竞争、撤除三角地、赶走蹭听生、建设五星级酒店、接待费相当于一个省,等等,由此反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并提出可行的建设路径。

    1998年时,北京大学宣布用17年时间,在2015年把北京大学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到了2004年,北京大学主动为这一“计划”延期,认为需要更长时间,但同时表示,肯定有一批优秀学科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实,在没有建立起一流大学生长的土壤时,列出世界一流大学时间表,意义是有限的。
Pages: [1]
View full version: 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有清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