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老老实实预防手足口病就不可怕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一段时间,我们曾乐观地认为,一些传染病已经基本消灭,余下的传染病也可以通过免疫和抗生素得到控制。但是致病细菌和病毒显示出明显的抗药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新的致命病毒不断出现,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这些现象说明,传染病远未被根除,我们应该像重视慢性病那样重视传染病。这次的手足口病暴发始于安徽阜阳,很快在全国各地发现不少病例,现在虽不能断言各地手足口病之间存在流行病学上的联系,然而在交通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公共卫生管理正面临巨大的挑战。经SARS一役,不管在社会动员、信息公开还是医疗资源的配置方面,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都上了新台阶。我们相信,这次的手足口病暴发必将得到有效控制,因而我们没有理由恐惧。但在这次事件中,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思考:政府有关部门的应对速度是否可以更快一些?医疗卫生机构的确诊是否能早一些?我们的公共卫生和生存环境能否更好一些?公众的卫生知识能否更丰富一些,卫生意识能否更高一些?如果每一个环节都提高一点,也许,这种集中暴发是可以避免的。
医学还不是一门十分成熟的科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专业性又强,医生和病人由于对疾病的理解常常不一致,往往处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科学的世界,一个是常识和感觉的世界,容易产生意见分歧。这次事件同样暴露出双方的沟通不太理想,相互的理解比较缺乏。
儿童患病并不是医生造成的,人们不会因为患病去责怪医生,但如果医生没有很好地和患者沟通,患者本应知道的却不知道,那么医生就很难说尽到了责任。患者和医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是客观的事实,解决的方法就是信息公开。同样,政府和患者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也有责任即时公布有关情况,不能为了“政绩”而欺骗公众,失去诚信;患者及家属则要充分理解医学问题的复杂性,像这次手足口病之所以相对比较严重,是因为致命肠道病毒EV71的分离和确诊都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况且也没有合适的疫苗。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决定了他们不会坐视不理。
面对传染性疾病,固然需要政府和医疗机构积极行动起来治病救人,然而更主要的还是社会、家庭的主动参与,积极进行预防。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不是以“治病”为主导,而是以“预防”为主导的。未来我国将实行卫生工作重点前移、重心下移的事业发展战略。卫生工作的重点前移,就是要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即中医讲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上海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提出的理念“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也是这个意思。专家指出,用于预防的1元钱,可以节省用于治疗的8元钱和用于抢救的100元钱。重心下移就是要让卫生资源向农村向基层倾斜。这次手足口病暴发,二十多名儿童丧失了生命,而据报载,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是那些卫生条件不太好、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可见社会条件在疾病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凡发生疫情的地方,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都在进行各种有效的预防工作。而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儿科被称为“哑科”,学龄前儿童词不达意,甚至一点不会说话,做家长的应多一个心眼,时常注意孩子的身体状态,遇有异常即时送医院检查,同时做好家里的卫生工作。疾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在手足口病的防治上,不妨做到“知己、求己、求医、宜己”———幼儿口虽不能言,但也不会“撒谎”,不舒服就会烦躁、哭闹,家长敏锐地把握到孩子的细微变化,这是“知己”;做好卫生、通风、量体温等工作,这是“求己”;出现了症状或疑似症状,迅速地到正规的医疗单位去找医生诊断和治疗,这是“求医”。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只要加强预防和医疗措施,自然可以“宜己”。
Pag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