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不是万能的
今年的股市行情几乎呈现出一面倒的态势。其中,有去年股价遭到爆炒透支的因素,有美国次债危机的间接影响,有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更有大小非的无序抛售导致市场不堪承受之重。在股指步入调整、投资者信心已严重不足的背景下,股改限售股即大小非的大量抛售,已经彻底改变了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在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中,供需的极端不平衡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其实,早在股改进行过程中,就有业内人士表达过对于大小非解禁后的担忧。事实表明,这并非杞人忧天。也正因为如此,今年年初,市场上希望监管层出台相关措施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4月20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规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1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
大宗交易也并非什么新生事物。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套现的并不多,毕竟二级市场这一通道是畅通的,既方便又快捷。虽然《指导意见》在规范大小非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绝对不是万能的。限售解禁股还是可以通过“过桥”的方式进行减持,亦即将大宗交易系统作为其中的“跳板”。
而且,随着沪深交易所对《指导意见》日益进行完善,出于对监管层进一步规范举动的担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亦呈愈演愈烈之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20日之前的近4个月时间里,沪深交易所大宗交易只有42起。但从4月20日至5月20日,沪深交易所A股大宗交易累计多达80余起。5月28日,上交所发布《大宗交易系统专场业务办理指南(试行)》,此后3天里,上交所一共发生了13笔大宗交易。无论是减持的密集程度,还是成交的股份数量与金额,与原先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限售解禁股对市场造成的不确定性。毕竟游戏规则一经制定,各方必须共同遵守,已经获得流通权的股份不可能让其重新回归“锁定”状态。上交所的大宗交易系统业务专场与深交所的“瞭望台”制度,都是一种事后的信息披露与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无疑均打上了“事后诸葛亮”的烙印。
笔者以为,有必要实施从事后披露到事前披露的制度性跨越。目前市场获取的大小非减持信息只能在大宗交易系统中得到反映,而对于通过二级市场的减持部分则仍然犹如雾里看花,根本就无从知晓大小非减持了多少,还有多少股份未减持或欲减持。
那么,不妨通过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的形式,告之市场大小非的减持事项,包括事前的预告与事后的披露。如此,投资者也会对市场形成一定的预期,至少在大小非减持前,其还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
(作者系独立财经撰稿人)
Pag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