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侠客 Publish time 2009-4-1 22:17:26

牙与舌的选择

本帖最后由 上海滩侠客 于 2009-4-1 22:22 编辑

牙齿与舌头,最普通的器官,人有之,牲畜亦有之;牙齿与舌头,最常用的器官,说话用之,吃饭亦用之。牙齿与舌头,这对既对立又联系、既矛盾又统一的器官所蕴含的无穷哲理,值得深思。http://nicolas.gourhant.free.fr/Tear%20For%20Fears%20-%20Woman%20in%20chains.mp3




    天下至柔莫如舌。遥想当年老子指着自己已无牙齿的嘴,又指指自己仍然灵活的舌头,就是要说明这个道理。


    牙齿,坚固而刚强,面对塞进嘴里的食物,东征西讨,无往不胜;舌头柔软而灵活,面对坚硬的食物,东躲西蒇,时时避让。结果却迥然不同,牙齿驰骋一生,最终所剩无几;舌头躲藏一世,却平安地终其一生。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的典型写照。


    庄子一定有最柔软的舌头。面对世间的渍垢,面对天下的强暴,他干脆垂钓濮水,如闲云野鹤,不问世事;而屈原,也许有满嘴坚固刚强的牙齿。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终投汩罗江而死。


    牙齿的命运似乎总是悲惨的,因为选中了做牙齿,就似乎命中注定要选择以天下为己任的艰难,要选择一条似乎只有牺牲自我才能证明自我的道路。但是柔弱真的可以胜刚强吗?倘若没有牙齿的使劲咀嚼,舌头还能活得那样滋润吗?


    翻开历史长卷,许多有识之士竞相选择做“舌头”——隐居。是啊!“牙齿”的任务太艰巨,屈原的结局太悲惨,不如当个西子湖畔的林和靖,整日整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饮酒赋诗,优哉游哉。但是可悲啊,隐士们的退隐江湖,并不能换来天下的大治、百姓的安康!这些隐士们,或者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如伯夷、叔齐;或者在文坛上留下了作品,如陶潜、林逋,但是他们可曾想过,如果所有的人都学他们的闲云野鹤,时代的脚步会迟缓多少年?


    庆幸的是,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做一颗“牙齿”,如“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们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正是他们敢于为国捐躯,史书上才留下了他们豪迈的身影;也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勇士,我们的民族才能走向辉煌。鲁迅先生说,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兵强必败,木强必摧”这是中国古代圣贤从自然、社会现象中悟出的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从这个道理中也可以总结出为人处世的哲学。性格即命运,性格耿直如牙齿的人,既不认贼作父、指鹿为马,也不知通达迂回,因此他们必然四处碰壁,命运多桀。而那些巧舌如簧的人,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优游自在,潇洒如神仙。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眼光审视他们。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说,刘和珍既是一个“哀痛者”,又是一个“幸福者”。先生的观点是深刻的,因为刘和珍是信仰的拥有者、理想的实践者,她虽死犹生。既然“哀痛者”也可以是“幸福者”,那么“幸福者”也可以是“哀痛者”,那位讥笑屈原的渔父,他能够享受的幸福,只不过是“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而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厚此薄彼呢?


    因此,我认为选择“牙齿”颇能显现人性的真谛,而选择“舌头”似乎有“拾人牙慧”之嫌。
Pages: [1]
View full version: 牙与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