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WTO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12|回复: 0

日本人到底怎么看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1 01: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占据心理优势 如今感到惶惑不安

  有人用“暖冬”来形容近来的中日关系,而日本人又恰恰喜欢将自己比作樱花。一旦冬去春来,樱花就会遍地盛开,如果遭遇“倒春寒”,就无法看到片片花海。两国关系如同变化的天气,对此最为敏感的是以樱花自居的日本百姓。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感到,尽管有些日本人对中国的发展表示担忧,但大多数日本人都希望中日友好。他们提到的最多的词是“邻国”和“友好”。

  现实不断撞击着日本人

  由于中日两国“近在咫尺”,交往颇多。因此,日本人现在对中国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中日关系史的影响。

  《环球时报》记者是1986年到日本留学的,当时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还很少。记者所在的大学与台湾关系密切,而且右翼倾向十分明显,全校几十个教授中,几乎无人订阅《朝日新闻》(因其立场偏左)。阅读教授的“自我介绍”,真令初来乍到的中国留学生感到紧张:不是以“海军大将”作为人生志愿的,就是蒋介石的至亲好友,要不就是达赖的日本代表。那个称南京大屠杀是捏造出来的“东中野”也是这个大学法学部的教授。可是,在记者身着中山装,表情严肃地出席开学仪式之后,却有几位“老右”教授轮番请记者喝酒、吃饭。他们几乎都没去过中国,只有一些来自报刊的皮毛认识,在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生机勃勃之际,他们可能受到了震撼。请记者吃饭时,他们几乎一睌上都不停地问,并复印一些报道和照片向记者核实,因为记者当时已过“而立”之年,对国内的情况有些了解,于是就成了“业余政府发言人”兼观光代言人。见过一次,这些“老右”教授又约下次何时见,有的还留下话题,说好下次谈什么。这些教授后来都成了中国的常客,虽然并非人人符合“热爱中国”的标准,但至少具备了关注中国、客观务实的态度。有的人在校内特别开设了中国经济、中国企业改革等专题课程,有的退休后到中国大学或中专任教师。由此可见,中日民间特别是知识界通过相互了解,是可以消除一些误会的。

  其实,在上千年的交往中,日本对中国一直秉承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但近代50年的剧烈变化使日本人对中国从尊敬走向蔑视。1945年日本战败后,虽然从反省失败的角度对中国怀有歉意,但从心底里对中国只有歉疚,并无尊重。是朝鲜战争使日本人从根本上改变了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的看法,并且开始思考中国进步与强大的原因。原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金源曾详细记述了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日本战犯的心态变化。日本陆军第59师团长藤田茂等人被捕后一直很嚣张,拒不认罪。朝鲜战争开战仅两个月,志愿军就捷报频传,将美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藤田这些美军的手下败将如梦初醒。此后,中国人民仁至义尽的改造及关怀,更促使他们彻底改变了立场,成为终生为中日友好奔走的斗士。许多日本政界人士也正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强力推动对华关系的。1952年5月,宫腰喜助等3位日本政治家访问北京。此后,日本各界、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突破当时日本政府的禁令,纷纷到新中国访问,中日民间交往日益活跃。

  再往后,中日关系经历了建交、蜜月、纠纷等复杂的发展过程。最近几年,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又处在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这里既有日本自身“走入战后、建设正常国家”的转型的需要,也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消极和积极因素的影响。从消极面来看,中国目前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与日本战后五六十年代的情况类似,有些日本人觉得中国在走日本40年前的路,再加上“中国崩溃论”等负面宣传和日本近来保守主义的膨胀,过去那种蔑视中国的情绪又有所抬头。相比之下,中国发展的积极面对日本冲击更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呈现出一个经济长周期高速成长的现实轨迹,而且围绕2008年奥运会,中国会出现一个5年至8年的“沸点型”高成长期,日本就是通过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后的“沸点型”高成长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人的这种复杂心态可想而知。如果这个高成长期能够平稳度过,中日关系及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可能会有新的变化,日本民族趋强的性格并未改变,问题是要使他们真心佩服,还应全方位展开旨在相互理解的友好活动——这是中日关系走上健康之路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日本感受中国

  如今的日本,中国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日本人身上穿的,生活中用的很多都是中国制造,《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的中国报道几乎每天都有,而且它们的报道角度已经从经济转向了政治、外交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3月13日的《朝日新闻》在第9版刊登了一篇中国报道,题目是《中国河南省南阳,把青春献给足穴的高工资按摩师们》。这篇报道占了大半个版,并配上了彩色照片,以一所职业学校为例,反映了中国一些年轻人学习足底按摩的热情。

  一位曾经在中国留过学的日本某报政治部记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的中国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涉及面不广,但是注重强调友好。他曾经于1995年和1996年在中国工作过。这期间,他尽可能到中国各地采访,特别是像731部队遗址等留下过日军罪行的地方,他几乎都去过。可是,回到日本以后,特别是从1998年之后,他感到日本对华报道出现了变化,强硬报道开始出现,负面报道也比以前有所增多。最近几年,随着“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等问题的加剧,日本丑化中国的书籍也开始大批上市。但值得庆幸的是,日本的《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保持了比较冷静、中立的态度。这位日本记者说,过去日本人一直是站在高处看中国和中国人,总觉得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但中国经济不断增长,而且还成了日本经济得以复兴的重要因素,这不能不让日本人对中国的感情变得十分复杂。可以说,日本人最近对中国的批判风潮和日本政府的对华强硬,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感到害怕。自古以来,日本从来没有和中国结盟过,而且,大多数日本人知道最多的还是日本领先于中国的近代史,所以,人们一直有着高高在上的自信。现在,中国突然赶上来,这让日本人感到惶惑、无奈和担心。他们不知道强大起来的中国会怎样对待“小而不弱”的日本。

  3月13日,记者在东京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位80岁的日本老人。他面对记者的提问先是充满警惕,确认记者确实没有恶意后,他才说他在5年前到中国的上海和苏州去旅游,当时感觉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是日本无法比拟的。对于温家宝总理即将访日,他说那当然是欢迎了,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日本还是要和中国保持友好的,因为中国是日本的邻国。此后,记者又采访了两名日本高中生。当问到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时,一名男生马上回答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是个很强的国家。另一名男生则说他什么都不知道。一位30岁的妇女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因为现在专心看孩子,无暇看电视,也不关心时事新闻,但对于中国总理来访,她表示欢迎。她说日本没有资源,只能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特别是要和中国搞好关系。

  去年4月,日本内阁府公布的调查显示,对中国抱有好感的日本人为32.4%,而5年前同样的调查表明,对中国抱有好感的人高达70%以上。3年前,记者在电车上和朋友说汉语,遭到了一个日本老人的白眼,他在下车前瞪着记者,并用非常不友好的语调喊了一声“chinese”。当时记者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种现象过去从没出现过。10多年前,大多数日本人一听说记者是中国人,总有人问寒问暖,并送来一些小礼物,还经常可以遇到对华友好团体的老人向记者鞠躬道歉,说过去的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伤害。可是,最近这种现象几乎难以遇到了。说到历史问题,日本人大多面露尴尬,并尽可能绕过话题,不愿意多谈。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让日本人不得不承认,日本要想维持自身的经济发展,只能和中国建立良好关系。

  对于中国人,日本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日本人对来自北方、特别是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中国人比较热情,而对来自南方的中国人在态度上就不那么明显。日本有许多介绍、研究中国地方及少数民族的书籍,这次参与中日历史共同研究的日方的10位学者中,多半都写过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专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还有一个现象是,港台出身的中国人在日本并不吃香。此外,日本人对旅居欧美的中国人的看法又不相同。这些中国人到日本后说英语,大多数日本人觉得他们首先很优秀,其次,觉得他们对日本不是太友好,因为他们经常在西方推动与日本有关的历史问题和政治问题。

  对华态度与政治关系挂钩

  对于日本人对华态度的变化,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近年来,对中日关系不满意的人在增加,对中国缺乏亲近感的人也在增加,其根本原因是日本政治和舆论的右倾化。

  日本民众感受中日关系的好与不好主要是政治关系,特别是两国领导人的关系,经济上的好与不好在民意测验中没什么反映。在民间,日本右翼并非主流,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政界影响不小,且把持着重要的舆论阵地。在政界,日本国会议员中大约有1/7的人总是以各种形式组织在一起,美化侵略意识,给日本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向右转”。

  假如安倍内阁接受小泉内阁外交失败的教训,不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的政策底线,那么,随着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和两国人民的交流,必定能带动两国关系的改善,两国民间感情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假如只有中国政府热心推动友好关系,日本政府经不住右翼的压力,又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出现不和谐的言行,中日政治关系还可能出现反复,再经过一些日本媒体的炒作,很有可能还会出现日本民众对中国友好态度减弱的现象。


日本人看中国 :中国回归超级大国

    一千年前,日本的紫式部还在写源氏物语的时候,宋的首都开封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现在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便展示了开封当年的繁荣景象。
  一般人称为“文艺复兴三大发明”的罗盘、印刷术、火药,在中国的宋代以前早已被实用化了。在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方面鼎鼎有名的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说:“11至12世纪(宋代),中国的科学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峰。”据推测,宋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当时的西欧还高。

  中国在长江以南推进开发,普及稻谷耕作,人口迅速增加,中国人口首次达到一亿。宋代实行科举制度,行政、司法和军事分权。在这种“文治主义”下,文化方面硕果累累,绚丽多彩。也许可以说在世界史上,宋代是中国最辉煌的时期。

  最近,人们对中国的评价好坏参半。从上月底开始的世界连锁性股票贬值便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引起的。

  经济持续两位数增长的中国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已经超过日本的一半,超过居世界第三位的德国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日本。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对世界经济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超级大国美国。

  这并非耸人听闻。据专家以可超越国家和时代进行比较的“国际美元”推算,中国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比氧从2000年前到19世纪中叶,一直占 20%多至30%多。因工业化落后及战乱,20世纪中期降到了5%左右,但那可以说是不正常的时期。现在中国不是“成为超级大国”,而应该说是“重归超级大国”。

  但是世界关心的是,中国以何种方式重归超级大国。

  有两点担心。第一是环境。如果中国一直以今天这样的使用效率使用能源,早晚要成为超过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对地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将难以衡量。

  第二是经济将近二十年持续两位数增长,在公布的预算中,军费超过日本的防卫费,这点也令人担心。据说中国实际的军费是公开发表数目的两三倍。最近中国还进行了反卫星导弹试验。

  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闭幕,温家宝总理在该大会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建立“和谐社会”,在内政方面表示关注环境和消灭差别,在外交政策方面也提倡建立“和谐世界”。这恐怕是意识到“中国威胁论下”而提出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是经济和技术大国,但不是军事强国的“宋代模式”值得参考。比如在节能技术方面,在中国不能诞生与罗盘和印刷术相提并论的革新技术吗?


  还有宋代没有像汉代和唐代那样进行“大规模远征”宋朝没有威胁辽(契丹)和西夏而是每年向他们赠送大量银和丝织品,和睦相处。

  看上去好像宋朝推行的是卑躬屈膝外交,但正是用金钱买来和平,才使经济和文化达到了空前繁荣。还有人认为,因为宋向辽和西夏大量出曰丝绸和陶瓷等,从中也抉得很大利益。这可以说不是以军事,而是以经济合作为重点的安全政策。

  但是,宋的北部被金所夺,南宋也最终被蒙古人所灭。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今天的中国“决不能重蹈宋的覆辙”,但是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中国接受来自世界各国企业的投资,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供给网中的关键环节,今天恐伯没有哪个国家能从损害中国中得到好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mobile|The little black house|Shanghai WTO Net ( 沪ICP备10034107号-3 )

GMT+8, 2024-11-21 2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