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博士生导师
2008年的金融改革将着力于金融资源的均衡化发展;“双从紧”政策不可过度依赖货币对冲,而应积极推进经济的结构改革。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十七大会议在年初和年中相继召开。虽然时隔多月且性质不同,但提出的下阶段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总体是一致的。面临国际市场次级抵押信贷危机和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等复杂局势,下一阶段的金融改革已经从此前被动地防范金融风险逐步转变到在开放的环境下主动提高金融体系的竞争力。
结构改革重在补足短板
下一阶段,金融改革将从开始的单极突破向均衡方向发展。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实现城市和农村均衡地获得金融资源,改变农村金融“失血”的状况。另一方面,解决融资结构性矛盾也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着力点。此前,我们的融资市场主要注意力放在股票市场,放在股票市场的注意力又主要集中在主板市场,但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可以无缝地从市场上找到融资渠道。因此,改变当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不合理的结构,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以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应作为2008年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目标。
2008年要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目前货币政策操作基本上依赖货币政策的对冲操作。其中包括准备金率的提高、央行票据的发行、外汇市场的对冲操作乃至对于信贷增长的窗口指导。从政策基调看,货币的大幅度对冲以及信贷的控制,并不能解决结构问题;因为这种货币对冲的政策依赖,其政策成本日益增大,已经成为推动通胀、乃至推动经济过热的重要政策导火索之一,因此只能是权宜之计。政策操作的重点应当是迅速推动经济结构改革、促进结构调整,从而放弃对于大规模、持续性的对冲的依赖。
经济结构改革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推进:首先,降低国民储蓄率。对应于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应当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举措,政府储蓄的降低首先需要转换财政政策从直接投资为重要目标的财政转型为公共财政,并且在财政收入大幅上升时期积极减税;企业储蓄的降低需要有待于建立完善的分红制度。
其次,降低对于外部需求的过分依赖,促进内需主导的增长模式。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中国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经验表明,汇率升值也可能并不会显著影响到这个进程的推进,因此,加大对于相关领域产品的进口、适度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消费需求的提高都是值得强调的政策举措。
第三,客观看待对外直接投资。基于现有的资金流动的监控体系,港股直通车完全可以实现完全封闭地从内地资金换汇并且汇出、海外投资市值波动等的严格监控,外汇监管机构可以随时从金融机构监测流出资金的规模、方向、海外投资的市值波动等等,也可以自主控制流出资金的规模和门槛,因此所谓形成资本管制巨大缺口的担忧并不存在。从宏观平衡角度,这种适度的资本管制放松,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减缓内部平衡的压力。
统一互联克服监管失衡
当前分业监管的协调成本和监管效率问题正在影响着中国的金融创新和发展。一方面,有关政策已经逐步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租赁等行业跨行业投资控股,部分企业已走上了分业经营下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形式实现混业经营的间接道路,比如平安集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另一方面,在长期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不断提高。分业监管的模式以监管权力划分为特征,这种模式客观上变相割裂了统一的市场。而统一互联的金融市场才是有效率的。例如,2007年国内理财产品蓬勃发展,但银行类、证券类和保险类这三种理财产品的规则是不一样的,这三类机构的QDII产品的标准也各不相同。这些规则标准的不统一都降低了监管效率,造成了市场分割。
从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来看,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经济上行周期中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往往趋于弱化,同时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放松借贷标准的行为没有及时进行风险警示,对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监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