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WTO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9|回复: 0

【上海一周】两场签约背后,上海如何打造“国家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1 02: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创中心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阶段后,制度层面的创新突破,亟待看到成果

1.jpg

随着中央督导组在上周进驻,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在上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根据督导沟通对接会上的提法,4月起,这项教育整顿将转入“查纠整改环节”,这是“动真碰硬、触及要害、见到实效的中心环节”。

上周一,上海召开全市警示教育大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汲取反面典型的深刻教训,警钟长鸣、心存敬畏、行不逾矩,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上海必须“以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标准和要求”,展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作为新气象,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建党百年之日行将到来之时,上述提醒,无疑为这座城市的各级干部再度划定了“红线”。

划定红线,一切发展才有根基,对上海这座具有特殊身份与使命的城市而言,尤其如此。而在建党百年的特殊之年,这座城市亦肩负更高的期许。

也是上周,短短几天内的两场签约,再度显示上海在一些领域的紧迫感。

2.jpg

3月29日,北京大学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署“北京大学上海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北京大学与临港新片区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战略科技产业,促进临港新片区加快落实国家战略任务。

4月2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新一轮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继6年前的签约之后,双方将进一步“紧密围绕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瞄准未来科技发展前沿,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吸引培养高水平科创人才”。

两场签约有一个共同背景,即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按照官方叙述,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进入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新阶段”。

巧合的是,在两场签约之间,上海刚刚庆祝过“张江示范区十年”——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张江高新区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年后,张江已是上海乃至全国科技创新领域当仁不让的代名词,亦成为科创中心的核心抓手和最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透过张江,就能读到整个上海的科创逻辑。据上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的总结,张江示范区十年,“在政策突破、原始创新、产业培育、创新生态、辐射带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域”。

具体来说,十年下来,至少有了“小张江”和“大张江”的两个印象——前者特指狭义的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如今的张江科学城,系承载前沿技术研发、原始创新和集聚科创人才的核心圈;后者则指全市纳入张江高新区范围的22个创新园区,从而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

同时,经由自贸试验区带来的“双自联动”,及科创板等新战略任务的叠加,科创中心同上海的自贸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重点战略,形成联动布局。这也是“大张江”在今天的应有之义——各个战略板块间的连通和互动,方能有力支撑各自的进一步发展需求,也才能更好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尤其是关乎“头部”——即重大战略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能力。

3.jpg

“张江示范区十年”后,进一步做大格局,强化战略联动,无疑是上海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升级的重要路径。临港同北大的签约,相当程度上就体现这样的战略意图。

签约当日,李强在会见北大党委书记邱水平一行时就表示,希望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市校合作走深走实。其中,尤其要聚焦国际前沿领域和国家战略需求,在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培养集聚高端人才、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

与中科院的签约,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李强在会见中科院院长侯建国一行时表示,上海期待同对方一起“加快布局一批大科学设施,发起一批国际大科学计划,打造更多‘硬科技’成果,引育更多高端人才,形成更多改革经验”,并协力构筑区域创新共同体,从而成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在新的全球态势下,要策源,首要的正是这些头部领域的突破。

早在去年,上海就曾提出,“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封锁、推动产业创新上勇当开路先锋”。努力掌握关键环节、核心环节,占据高端地位乃至追求“尖端”突破,是一个明确导向。

同各方的战略合作,亦是要进一步凸显这样的导向。上海向来被视作创新的“国家队”,这就必须通过高端资源的汇聚、注入,强化提升科创中心内核的竞争力,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带动全国创新突破的策源地。

另一方面,两场签约均提到“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亦折射新阶段更加迫切的改革需求。

4.jpg

此前,李强率上海市代表团造访广东深圳和海南,就曾专门聚焦科技创新领域的制度突破。当地在高科技人才激励等领域的突破探索,尤其是体制机制层面的“放权松绑”“揭榜挂帅”,曾给上海干部们留下深刻印象。

而这些突破,又导向整条创新链的畅通,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的效能,同时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提升城市创新的浓度。

对上海来说,除了头部资源集聚,打通转化链条、释放整体活力,恰是进入新阶段后亟待补齐的短板。

三周前的一次市委常委会会议,已经就此埋下了伏笔。当时强调,上海要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攻方向,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牵引,依托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努力破除制度瓶颈,充分发挥上海优势,在创新突破上闯出新路,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在新起点上迈出新步伐”。

藏在这些表述背后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提升本地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能力。

这就意味着要强化同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的对接,同时,更要尽可能突破既有的体制机制束缚,打通创新链上的种种“堵点”。

同时,一个新词——“大科技理念”,亦被市委主要领导着重强调,并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根据设想,上海要更好调动、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科创中心建设。

换言之,除体制内的“国家队”,同样需要高校、院所尤其是市场主体发挥作用,构成一支大科技、大科创队伍。

打造这支队伍,显然又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突破。这是在上海常谈常新的话题,而当整个科创中心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阶段后,制度层面的创新突破,亟待看到成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mobile|The little black house|Shanghai WTO Net ( 沪ICP备10034107号-3 )

GMT+8, 2024-11-25 06: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