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WTO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73|回复: 0

西点教官坦言:美军最怕解放军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1 07: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军最怕解放军什么?        

  毛泽东、邓小平,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全球政治的跌宕起伏、诡谲多变的环境中陶冶出来的,精通各种战略、战术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邓小平不只会“韬光养晦”,而且还会“棉里藏针”(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柔中有刚。中国老百姓不会忘记,“炮击金门”是毛泽东的拿手好戏,“边界反击”是邓小平的出手“绝活”!以当时中国的国力和美国相比,恐怕比现在的差距更大。伟人们还能不失时机地“玩一把”,这才叫水平!

  看人家普京,明目张胆地以美国为假想敌搞核攻击演习,可并不影响布什请他到德州农场去吃烤肉,而且吃得更亲切,要不然怎能赢得那些俄罗斯MM们直呼偶象呢!

  中国人有句名言,叫做“后来者居上,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发展也不会是直线上升的,还有一个“否定之否定”规律,不否定前者不合理的部分,是不会进步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对今天的中国领导人充满信心!

  《简氏军评》在评价各国陆军素质时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和美军装备对换那才是屠杀。”先人给我们留下了美军最怕的武器,我们可千万不能丢!

  美军最怕解放军什么?请看他们自己的回答。

  美国西点军校教官F答记者问——

  记者曾经几次造访过闻名世界的美国西点军校。因为对外界开放参观游览,任何人都可以在开放日去那里游玩。不需要任何特别的许可和安排。西点之成为美国东部屈指可数的旅游胜地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曾为美国培育了众多青史留名的军事将才的第一军校。

  也还因为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幽美。颇似中国的长江小三峡。是一处绝佳的踏青野餐场所。举家出游也好,款待远客也罢,这儿都是上选之地。

  其中有一次的经历格外的难忘。

  在西点校门外的游客接待中心,有一个简介军校今昔的展览。担任讲解的主要是中心的工作人员,偶尔也会有军校的师生前来做义工服务客串讲解的。那天为我们做讲解的,恰恰正是一位现职的军校教员F。这次巧遇给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心中疑问的好机会,使我大为兴奋。在讲解之后,我便拖着他问问题。开始明显是出于职业习惯和礼貌,后来则越谈兴致越浓。F相当痛快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提的问题主要是围绕着1950年代那场朝鲜战争(也称韩战)的。

  问:美国人为何不愿提朝鲜战争?与闹的纷纷扬扬的越南战争相比,真好象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答:对我们美国军人来说,这两场战争的意义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战争是政治上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美国军队是在被束缚手脚的情况下打仗。由于惧怕中国参战,不准许美军越过17度线对北越的目标和基地进行有效的军事攻击。终于打成了一场烂仗。最终只能撤出了事。而朝鲜战争则是完完全全的军事失败。一个世界公认最强大的国家的陆海空三军联合立体作战,却没能打过一个贫穷国家装备原始的陆军。尤其,是在对我们有利的大兵团野外攻防战而不是游击战的状况下失利,而且输的很惨。这是我们美国军队和美国国家永远的耻辱和疮疤。不堪回首,不谈也罢。是不难理解的。

  问:你为何要直言是失败呢?很多说法都是“始于三八线,终于三八线”,算是个平局嘛。

  答:那是自欺欺人。美国军方从没说过是平局这样的话。南北韩之战的情况可以不谈。我们着重看的是中美两军交手的这一部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美八军的一支先头分队已经抵达鸭绿江边。中美两军的战斗接触是在中朝边境地区展开的,单从地理上讲,始于鸭绿江而终于三八线,胜负之势是不言自明的。没有必要歪曲和掩盖。

  问:美军失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指挥失误?还是部队战斗力有问题?

  答:两个原因都有。先说部队战斗力。参加韩战的美军部队均非等闲之旅。美八军、陆战一师、骑一师都是美军中响当当的王牌军、常胜军。官兵又刚打过二次大战,富有实战经验。装备有世界最新型的坦克、火炮和各种轻重武器。并且拥有绝对的制空、制海权。除了第一次战役有措手不及的原因外,实在没有什么其它的借口可找。美军在韩战中一再失利,不但在战役初期遭受突袭时失利,在中后期的两军对垒攻防中也胜少败多。就只能得出一个令人很不舒服的结论:装备占优的美军在战场上的作战表现不如中国军队。

  问:战争后期,尤其是第四、五次战役呈现了互有进退的拉锯,或说是趋于平衡的状态。是两军战斗力各有消长的原因吗? 

  答:与部队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更多地反映的是部队的后勤能力问题。李奇微将军接任总司令后,改以攻势防御。使得战役的被动态势有所好转。中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后,拉长的运输线和恶劣的交通条件,加上美国空军的“扼杀战”狂轰烂炸。是延缓中国军队攻势,从而稳定态势的关键。在中国军队备足粮弹发起攻击时,美军挡不住他们的前进。只是在对方粮弹耗尽时,美军才有机会向前做有限的突进。换句话讲,假如中国军队并不是只有仅能维持一线部队作战一周(即李奇微将军所说的星期攻势)的粮弹,而是有足够一月之用的后勤供应。战争应该早就结束了。

  问:再谈谈战役指挥上的得失好吗?

  答:这涉及我们的老校友老前辈麦克阿瑟将军。麦将军戎马一生,战功无数。是西点军校最杰出的校友之一。也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可惜一世英名毁于韩战。单从战役指挥的角度看,麦将军犯下了轻敌冒进的兵家大忌。有一点我要说明,当时对中国军队的无知和轻视是美军上下的通病,并非一人之过。中国军队在二战中的拙劣表现给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比如:五十万中国军队不加抵抗,就让两万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河北、山西一线的三十万中国军队被区区三千日军象赶鸭子一样赶的到处逃跑。在美军官兵的心目之中,中国军队是“鸭子”。是不堪一击的弱旅。否则,麦将军也不至于说那样狂妄自大的话。 

  问:此国军非彼国军也。三年内战中,毛挥师横扫敌军八百万。你们难道一点都没注意和研究?  

  答:问的极是。当时美国沉湎于二战胜利后的喜悦。而且有对中国军队的先入之见而完全没有意识到,蒋介石统领下的一群“鸭子”,在毛泽东的统帅之下竞成了一群狮子。对中国军队在韩战中表现出来的战胜困难的勇气、视死如归的气概和精明有效的战术,我是非常钦佩的。作为一个军人,我自然是希望己方能获得胜利。但是作为一个客观论证的学者,我以为无论从战役指挥和战场表现来评判,中国军队获胜都是合理的。我不认为美军败于有毛泽东这样卓越的统帅和彭德怀这样杰出的司令官的中国军队是什么丢脸的事。  

  问:韩战对于以后美军以至美国的对华方针究竟有何影响和启示?

  答:美国人从韩战的失利得知,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中国军队也不再是过去的中国军队了。我们必须以极其审慎的态度来重新研究中国,重视中国。尤其是毛的中国。绝不能再犯轻敌冒进的错误。在金门炮战,以及越南战争中,美国都表现出了这种审慎。这就是接受了韩战教训的直接结果。以我个人的愿望,中美之间不要再打仗。否则将会是两败俱伤,后果不堪设想。假如有一天不得不打的话,我只能祈望那时的中国军队不再有太多的毛泽东色彩。  

  问:此话怎讲?

  答:美军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因为在这方面他们永远赶不上我们。怕的是中国军队的毛泽东化,或按中国术语叫革命化。中国军队离毛越远,美军的胜算也就越大。毛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善于以弱击强,以弱胜强的军事天才,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及实战应用非常的精妙独特。至今还没有好的应对破解办法。虽然我们是在把他当作对手来研究。但是我对中国的毛泽东始终怀有最深的敬意。西点军校崇敬的两个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兵家泰斗,一个就是毛泽东。还有一个是孙武子。

  结束语

  要全面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毛在讲“革命化”时,也十分重视“现代化”。他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就有“国防现代化”。必竟是他老人家在那“吃糠咽菜”的条件下,领导中国人民搞出了“两弹一星”。否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在世界上哪能有今天的地位?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人民手中克敌至胜的一把利刃,我们可千万不能丢,不能当败家子!以我们今天的物质条件,再加上当年的“两弹一星”的精神,美军能不怕吗?毛泽东是唯物主义者,总是强调物质的第一性,强调在一定物质条件下去充分发挥精神力量。这就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或曰:“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官F不是一个白痴,就是想故意软化中国!”

  的确“西点军校的”不会是白痴。但是那些美军精英们,总不至于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会愚蠢到因为美军几句“捧场”的好话,就会放弃“现代化”,而象“义和团”民那样,口中念念有辞,拿着大刀长矛去拼“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吧?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国防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我们永远不会放弃,要永远强化!必须强调的是,我们要坚持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并非刻舟求剑。正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向前,向前!。。。。。。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最后还是引用《简氏军评》那句话来做结束语。

  中国∶如果朝鲜战争中和美军装备对换那才是屠杀,唯一能在5千年里生存下来的四大民族。

  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武装起来的,现代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才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军队!

  最近有报道说,俄罗斯军队的军旗上又重新添上了“红星”。有道是,砍树易,栽树难!俄罗斯人民有口难辩的苦涩,中国今天的年青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先人为我们栽下的大树,决不能毁在我们手中!中华民族的有志青年们,永远向前,向前!

上甘岭和滑铁卢一样,原来都是不出名的小村落,但同样被载入世界的战争史册。后者是因为1815年对欧洲历史起转折作用的滑铁卢之战,而前者是因为在两处不足4平方公里的山头上,敌我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战斗持续时间之长、火力之猛烈??战役。 

  曾参加过1952年上甘岭战役的原15军45师宣传科副科长李明天当时负责报道战绩和英雄人物,从他的笔下,一位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被传播开去,激励着全体官兵。李明天回忆起当年那场残酷的战役,显得格外激动: 

  “上甘岭战役总共打了43天,涌现出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英雄人物,授予英雄称号的就有44人。1952年10月14日开始,战役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反复争夺,第二个阶段是在坑道作战,第三个阶段就是反击了。上甘岭战役主要是争夺在上甘岭村旁的两个高地,一个是597.9,另一个是537.7。战斗打得异常残酷,敌人打过3次,我们都给打回去了。敌人伤亡2.5万人。上甘岭战役是美国军校关于中国军事的两个研究课题之一,美国军界对投入那么大兵力竟没攻下这两座山觉得不可思议,怀疑我们不是单独作战。因为我们的武器比他们差得多,但我们的战士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坚守阵地,许多战士牺牲得都非常壮烈。” 

  “上甘岭战役中英雄辈出,如大家都熟知的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先等,还有些英雄的壮举亦可撼天动地”,说到这里,李老已是满含热泪。 

  “孙占先是上甘岭三英雄之一,在上甘岭战役中夺取表面阵地时,双腿被炸断了,仍然不下火线继续战斗,用机枪把敌人火力压住,掩护易才学爆破了敌人火力点。后来被授予朝鲜人民共和国英雄。陈志国是一名机枪手。当时敌人飞机一直在轰炸,坑道被夷为平地,无处架设机枪,正赶上敌军反扑,陈志国让他的班长把机枪架在他肩膀上打敌人,身中数弹仍顽强屹立。还有刘宝才,他是一名电话班班长。炮弹把我们电话线打断了,刘宝才拖着被打断的正流着鲜血的腿爬过去接电话线,可电话线差一米多不够,他就用自己身体当电话线导电,使作战指令能传达下去,可这时他腿上的血仍在流着。” 

  战争的硝烟已渐渐远去,从腥风血雨的战场追忆回到现实,李老沉默了许久。记者意外地从李老口中得知,他与夫人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在朝鲜结为伉俪的。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李老拿出了当时的照片,说:“我们在国内时就认识了,属于自由恋爱,1951年抗美援朝去朝鲜后又在一起工作,挺有缘的。战斗期间,我们两人都想,把个人的事放一放,等结束后再说。1953年7月,双方停战,我们从上甘岭撤到亢山,后来,组织上说,你们俩挺合得来,干脆结婚吧。那时一切都听组织的,我就打了一份报告,与另外两位同志在1954年4月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我还记得,当时只有领导特批给我们的2斤糖果(这在当时是相当不容易的),以及朝鲜盛产的大苹果,整个婚礼热热闹闹的。” 

  “摘自2000年10月30日生活时报”

  附件二:张计发:终生难忘上甘岭

  2000-12-29

  谭永丰 梁杰

  已是74岁高龄的张计发老人,身体依然很硬朗。在刚刚整修一新的居室内,他亲切接待了我们。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把自己坐的椅子往我们身边挪了挪,激动地回忆起自己在上甘岭战场那段难忘的经历。

  张计发1926年出生于河北省赞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岁参加革命,1951 年随部队入朝作战。上甘岭作战时,他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

  “上甘岭战役是空前惨烈的,又是辉煌无比的!在条件极为艰苦,与敌兵力、装备对比极为悬殊的不利情况下,我英勇的志愿军以坑道为依托,打退了美军 3个师和李承晚军2个师的无数次疯狂进攻,为我军做好战略反攻准备、夺取战场胜利赢得了时间。”

  “上甘岭战斗打得很艰苦、很悲壮!我们团拉上去的时候是齐装满员,打到最后,大多数连队剩下的人编不了一个排,损失重的就只剩下几个人了。我们连上阵地时是170人,战斗中陆陆续续补充了50多人,下阵地时也只剩下8个人。那么多可亲可爱的战友牺牲了,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连队文书牺牲,资料散失)……”说到这里,张计发的嗓音变得低沉沙哑,热泪在他的眼眶里打转。

  稍停之后,张计发接着说:这次战斗中涌现的英雄可真不少。二排长孙占元两条腿炸没了,他就趴着指挥,机枪手牺牲了他滚过去直立起来射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班长李方在战斗最激烈时,抱起两个爆破筒,高喊着“战友们,战斗任务是咱请求的,可不能给连队丢脸!”奋不顾身地冲向了敌群……

  “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啊!”回忆往事,无尽的思念、敬仰、感动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张计发不由泪如雨下,再也说不下去了……

  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斗中,志愿军凭借坑道与美军展开战斗。由于敌人的封锁,坑道内的饮水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没有水,战士们就贴在洞壁上舔渗出的水珠。张计发所在连队的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交给了张计发,张计发转手给了通信员,通信员又完整地交给了伤员,伤员们又把苹果传回了张计发的手中。大家谁也不肯吃这个苹果,没有办法,张计发就命令大家都咬一口。这个情节,被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写进了回忆录里。人们从电影《上甘岭》中也可以看到这一幕感人的场景。

  这些年来,张计发先后到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四省50多个县市,给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报告1200余场次,还担任了十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成了他离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常说:“我为党和人民做事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些年,我主要是在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方面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我感到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把下一代教育好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有希望,烈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老一代人的奋斗就不会白费。”

  《中国国防报》 2000年10月16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mobile|The little black house|Shanghai WTO Net ( 沪ICP备10034107号-3 )

GMT+8, 2024-11-23 2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