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上海港,一个辉煌数字将写进历史: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这是世界所有港口都没能做到的事情;这是上海在1978年迎来首条集装箱船时,不曾想到的数字。
千帆竞发为争先。曾经面临深水航道不足的上海港,曾经斑驳负重的老码头,从黄浦江畔一路驶向长江口,驶向蓝色深海,背后留下一道美丽的“转型航迹”。
数字来之不易
3000万,见证上海港国际地位的提升。
从1994年至2000年,上海港用了六年时间实现了从100万箱到500万箱的跨越,从不知何谓集装箱,到跃居世界第六大港。2001年达到634万箱,居世界第五;2002年高达861.3万箱,居世界第四。去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7万箱,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今年又将再次蝉联。
数字的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坚定实践。近年来,为了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委、市政府不断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洋山深水港,使上海港摆脱了“深海危机”;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解除了千百年来“拦门沙”对长江入海口的制约;率先在外高桥港区试行电子单证,使外贸出口货物出运更加快捷……大口岸、大市场、大贸易的功能日益显现,上海港引力不断增加。
数字的背后,上海港现代化程度在不断提升。目前,全港电子邮件系统每天光传送数据就在500兆以上;码头现场的中央控制室通过无线终端可以对各类装卸机械实时控制;以前在码头上编制装船配载计划需要几个小时,现在只需几分钟。去年,盛东公司在对中远集装箱班轮“东河号”进行装卸时,仅用4.08小时就完成了655箱的装卸作业,创造了每小时160.5箱的桥吊单机作业世界新纪录。
数字的背后,更折射国家综合实力的强盛。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7899.4亿美元,同比增长19.3%;上海关区进出口货物总额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20.7%;上海口岸出入境人员1887万人次,同比增长6%……这些成绩都为上海港的突破提供了支撑。
正如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所说,世界强港,量非唯一指标,但只有在一定量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广泛的集运效应。3000万箱,这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础和底气。
转型正当其时
为3000万欢呼,不为3000万陶醉,今天的上港人头脑清醒。
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还未消退,国际航运业依然处于低潮,箱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上海港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才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为此,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业务营业税减免、特案减免税、期货保税交割、单机单船融资租赁等试点启动,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船舶交易和海事法律等航运服务业加快集聚。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率为41.4%,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国际中转比例也超过了12%。
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前哨阵地,上海综合保税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正在展开:拓展保税区分销功能,支持区内企业同时从事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实现两头辐射;拓展资金结算功能,创新外汇监管模式,适应企业离岸运作的新型国际贸易业态等。
上海港摆脱固有思维,走出单兵作战的时代。去年,由长江沿线18家港航、物流企业组建而成的长江公司正式成立,在更大范围整合了国内港口资源。上海港的这一重大举措,是“转方式”棋局中的关键一手。联合将会产生无数的排列组合,物流品类将大大丰富,整个长江流域的产业链价值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上海港将从单一的码头服务商向综合物流集成商转型,世界大港已看到前路的曙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