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WTO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1|回复: 0

碰着阿拉老妈,算侬倒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2 00: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碰着阿拉老妈,算侬倒霉!”一句话竟引出上访户与动迁老法师的17年“母子情”

 昨天,一个霜冷的上海早晨,徐银娣老人离世了。

  老人的女儿,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

  感谢张总,17年前为老妈动迁,老妈后半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认识张总!

  徐银娣老人,曾是上海旧区改造大潮中,态度激烈的一员。2004年,她在已经签订协议并搬离的情况下,突然反悔,随后不断上访,还去过北京。

  而老人女儿口中的“张总”,是全国劳模、当年的动迁人员张国樑。17年前,正是张国樑用公平感动了徐银娣,用“阳光透明”化解了徐银娣的怨念。

  一个是动迁上访户,一个是动迁老法师,徐银娣和张国樑因动迁而相识,因化解矛盾而熟悉,因争论而结缘,因“绝不放水”的承诺而时常联系……最后,两人成为“母子”。张国樑喊徐银娣“老妈”,徐银娣喊张国樑“儿子”。

IMG84a93e8746b259266131631.jpeg

  今天上午,张国樑和徐银娣的女儿一起翻看旧照片,回忆和“老妈”在一起的时光。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徐银娣以亲身经历,劝说其他上访人员,帮助张国樑化解了好几对矛盾。张国樑则时时刻刻,关心着老人的生活日常。

  第一次见面时,老人的女儿曾对张国樑说:“侬碰着阿拉老妈,算侬倒霉。”

  17年过去了。昨天,老人的女儿对张国樑说:“你是老妈这辈子唯一喜欢过的人。”

  张国樑听了,泪流满面:“她也是我老妈。”

  两个保证和一包“红双喜”

  时针拨回2005年。

  张国樑与徐银娣第一次联系,是一通电话。老人在电话里发脾气:“我不到公司来,我要到我家里去。”

  “你家不是拆掉了吗?”

  “那我就在拆掉的家门口等你。”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块草地上。站着谈话,不是办法。于是,两人走进了马路对面的小饭店。

  老人说,自己动迁不公平,只拿了60万元,应该拿100万元。

  张国樑说,你签了协议,又打了官司,按政策就是只能拿这么多。当然,你有具体困难,只要不突破政策,可以具体商量。

  人与人的相识,似乎有磁场的影响。总是认为“闹得越大越好”的老人,慢慢愿意听张国樑讲政策,讲道理,态度不知不觉有点软化。

  当然,老人也“将”了张国樑“一军”,“动迁就是‘吓哄骗’,你化解了我,就一溜烟不见了。以后这个基地要是给别人更多,我连人都找不到。”

  张国樑当场给出自己的联系方式,并表示可以签承诺书,“保证不放水,保证你找得到我”。

  事态有些缓和。老人的女儿回忆,临走前,徐银娣见张国樑烟没了,跑到外面买了一包“红双喜”,还说:“中华牌没了,你凑合抽”。

IMG84a93e8746b259266137244.jpeg

  张国樑拿起照片,回忆和徐银娣老人的故事。

  以后你的生日我都陪你过

  老百姓,不患多寡,患不均。

  张国樑先后和徐银娣沟通了十几次,最长一次,从上午8时,到晚上9时。沟通期间,张国樑要无数次回答老人的问题——你们会不会放水?会不会给其他动迁户更高标准?

  张国樑一遍又一遍回答:“我这个基地,绝对不放水,一定是‘公开公正、阳光透明’。”

  为了说服徐银娣,张国樑说:“以后你的生日,我都陪你过。不为别的,就是让你每年都能看到我。要是给了别人更多钱,你可以当面骂我,也可以继续闹……”

  徐银娣心定了。

  沟通有了初步结果。既然政策不能突破,钱不能多拿。那么,考虑到徐银娣当时已年过七旬,身体也不好,公司可以帮助她用这些动迁款,置换一套二手房。

  为了妥善解决安置问题,张国樑先后6次陪同老人看房。当年8月6日,台风“麦莎”席卷上海,张国樑陪徐银娣看房,为老人打伞,自己浑身上下淋得湿透。徐银娣见状,非常感动,喃喃地说:“我要是有你这么个儿子就好了。”

  徐银娣的女儿说,直到看到张国樑浑身湿透的这一刻,老人的“上访死结”,才彻底打开。

IMG84a93e8746b259266137245.jpeg

  张国樑和老太太的女儿李红情同兄妹。

  快来看儿子帮我订的夜报

  矛盾化解后,张国樑和徐银娣的缘分,并没有散。

  谁也没有想到,这对动迁人与被动迁人,居然能维系长达17年的“母子情”,一直到老人过世。

  徐银娣一直是独居。张国樑见状,就主动联系里弄兴趣小组,帮老人联系了一份“串珠编织”的工作。老人找到了感觉,串珠编得又多又好。后来,徐银娣还成了编外老师,专门指导别人,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此外,徐银娣毕竟是高龄,身体时不时有些小毛病。每一次,也都是张国樑张罗,帮老人找医院的专家看病。一来二去,老人看到张国樑就眉开眼笑。

  连续多年,每年徐银娣的生日,张国樑总是自己花钱,在外面摆上一桌。席间,两人亲热地叫着“老妈”、“儿子”,不知情的,真的以为徐银娣多了一个儿子。

  徐银娣的女儿说,老人有时念佛。她常念叨:“我还有一个儿子,他是做动迁的。动迁不是一个好行当,但我这个儿子是好人,要保佑他的。”

  后来,老人进了养老院。张国樑每年为老人订一份《新民晚报》,徐银娣就每天招呼同伴:“快来看儿子帮我订的夜报……”

  每当身体好一点,老人总要女儿推着轮椅,到公司看望张国樑。她常说:“希望有困难、有心结的动迁居民,都能遇到阿拉儿子。”

IMG84a93e8746b259266137246.jpeg

  徐银娣女儿李红与张国樑微信对话截图

 老百姓只要你阳光和透明

  张国樑和徐银娣的故事,不是唯一。

  从徐银娣身上,张国樑领悟到了动迁居民的“心结”。2006年开始,他把唯一的手机号码,对动迁基地的所有居民开放。居民们有任何有关动迁的事,打一个电话,发一个短信,都能在24小时内,得到回应。

  曾经每一周,张国樑会选择双休日的某一个下午,和动迁居民“面对面”。有什么实际困难,有什么想法,大家都摊开来谈。张国樑总是说一句话“老百姓都是讲道理的,只要你阳光、透明!”

  2005年世博动迁后,为了兑现对动迁居民“找得到人”的承诺,张国樑连续十年,邀请世博动迁居民“回家看看”。不少人感慨:“这就是‘阳光透明’的底气!”

  在带领团队完成市中心一个又一个基地旧改任务之后,如今,张国樑已过了退休年龄,要开始远离星月签约、火速生效的热度了。但是,张国樑的温度,依旧继续。他还是关心、照顾着20多名像徐银娣这样的,已经完成动迁但仍需要关心的居民。

  昨天晚上,有人劝张国樑,可以歇一歇了。但张国樑说:“动迁是一阵子的事。而付出真心,和动迁居民成为朋友,这是一辈子的事。”

  徐银娣的女儿说,上海滩的岁月悠长,忘不了张国樑这一句话:“她也是我老妈。”


  徐银娣女儿李红与张国樑微信对话截图


  三种“用心”

  一个动迁者,听到一个曾激烈上访的被动迁人去世了,泪流满面。

  这是腊月里最暖的故事了。

  张国樑和徐银娣,两人因动迁工作而相识,却在矛盾化解的过程中,成了“最亲的亲人”。矛盾化解后,张国樑依旧关心“老妈”的生活,“母子情”维持了17年。

  从事旧改行业30年,张国樑接触过几万名动迁居民,没人见过他流泪。动迁这份工作,是菩萨心肠、金刚手段,也不允许人流泪。然而昨天,动迁人的这一把热泪,终究还是为了动迁居民而流。

  剑胆琴心。张国樑用心了。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教育,做事做人,要用心。何谓“用心”?我想,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努力过了,但求无愧我心。这是做人。

  第二种,学会了换位思考,“吾非鱼,亦要知鱼之乐”。这是做事。

  第三种,人与事,融为一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做事,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做事。

  最近两年,上海的旧区改造大规模推进,数十万老百姓改善了居住条件。从昔日的“天下第一难”,到如今大型地块动辄“签约首日生效”,这当中,也无非两字“用心”而已。

  老百姓满意的背后,既有制度突破,又有队伍更新,既有暖心政策,又有民生期许。理解了动迁的意义,也就理解了群众的态度,理解了为什么会流泪。

  面对老百姓,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mobile|The little black house|Shanghai WTO Net ( 沪ICP备10034107号-3 )

GMT+8, 2024-12-4 1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