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学良先生托人寄来他的新书《中国经济再崛起》。乍看起来,这个书名与两年前让他声名鹊起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五个”的观点有些矛盾:中国经济的崛起怎么没有捎带中国经济学家一起崛起呢?
几年来,“中国崛起”、“和平崛起”的声音一度风行,丁学良在书里也洋溢着对中国正在崛起的欣慰之情,但更多的则是对这种单纯的经济崛起的忧虑。
历史上,中国曾作为一个经济和文化大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资料表明,两千年前,中国的GDP占世界经济总值的四分之一;一千年前,中国的GDP仍接近于四分之一;到1820年时,甚至上升到三分之一的水平;但是到1950年则下降到5%,如今恢复到15%左右。也正因如此,该书强调把中国过去30年中取得的成就定义为中国经济的“再崛起”。
但全球各族各国本来就各有兴衰周期,并不如当今“荣辱与共”、“唇亡齿寒”的地球村那么关系紧密。这样,以我们最强盛时期的总值比较他国衰落周期的总值就有占便宜之嫌。
丁学良此书的重点,在于认为经济再崛起的“配套工程”没有恰到好处地“崛起”。目前中国的再崛起只是经济上的再崛起,而不是全面的再崛起。这些年的洪水、瘟疫、雪灾都在多多少少考验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民族,我们还需要太多与“经济崛起”相媲美的东西。
生长于农村,求学于城市,游学于国际间,这些经验积累可以让他较好地察觉中国社会的症结所在。不过,也要明白,看到病根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轻松治愈。我也认为,丁学良的文章批判性充分,而建设性不足。同时,中国的病是杂症,并且已经交叉感染,甚至有些病症现在还难找到对症良药,并不是一个医生、一个药方、一两剂猛药就能治疗的。此所谓任重而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