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人心目中,被尊为中国五大名山之首的泰山是如此神圣,如此巍峨。亘久以来,它是华夏民族古老而悠长的历史记忆的化身。
泰山,古称岱宗,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境内。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成为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002年,被评为“中华十大文化名山”之首。通天拔地,气势恢宏。泰山,承载着如此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在地理上,它是华北平原上生态葱郁的巍巍巨人;在历史上,它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山封禅、遣官告祭的国事重地;在文化上,它更是各朝文人墨客、名家学者争相瞻仰、顶礼膜拜的心灵圣地。
事实上,这也正是泰山能够成为中国首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名录的名山魅力所在。历史上,泰山因其巍峨挺拔而倍受历代帝王推崇:从无怀氏、伏羲氏、黄帝、炎帝到周成王,共有72帝登封泰山;从秦始皇、汉武帝到清康熙、乾隆,计有12位皇帝30余次或亲临封禅,或遣官告祭。
在文化上,泰山儒、道、佛并存,计有寺庙、宫、观等建筑群29处,古遗址128处;从孔子、司马迁、杜甫、李白到近代名流,泰山一直就是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胜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文章中,留下了众多有关泰山的诗文墨宝。
因深厚的文化内蕴,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泰山有关的成语、掌故:中国人有称岳父岳母为泰山泰水之俗,即因泰山之上有丈人峰;因德高望众或成就卓越而被众人所崇仰的人常被称为泰斗,其来源是古人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泰山基础宽阔,形体集中,既非卧也非立,而是静坐于大地之上,给人以安稳与厚重之感,故中国成语中有“稳如泰山”、“重如泰山”之说。此外,如“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等成语,均源于古人关于泰山的诗文之中。
除了奇特的人文景观之外,泰山的自然风光也以巍峨壮丽、韵味独特而著称。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雾淞雨淞、碧霞佛光等风景,是泰山享誉世界的奇观。加上森林葱郁,山势雄伟,难怪2000多年前孔子登临至海拔1545米高的玉皇顶时,会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感慨。
盛景如斯,延续至今,最关键是得益于中国相关部门的精心保护:本着“继承、弘扬、保护、利用”方针,中国政府不断增加投入,使泰山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自1994年以来,中国共投资近5亿元人民币,陆续修复了20余处景区景点的古建筑设施,完成了岱庙唐槐院、斗母宫、五贤祠、三阳观等建设修缮工程,恢复整修秦封殿、竹林寺等8处文物古迹;拨正了中天门以上古盘道,较好地再现了泰山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
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保护泰山,是泰山文物部门近年来的一项创举。泰山石刻文物众多,有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余处,但大都日晒雨淋,风化剥蚀现象严重。泰安市文物部门联合省文保中心、国家文物研究所,对经石峪北齐时的金刚经石刻进行研究试验,提出了一套科学保护的方案,使面积2064平方米的经石峪刻石得到有效保护。另外,从英国引进了一种新型防火涂料,用在木结构古建筑上,可有效阻滞木材的燃烧,为木结构古建筑的防火安全提供了保障。
为保护以“五大夫松”为代表的泰山古树,当地大规模开展了4次古树普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古树名木保护档案,掌握了泰山古树名木的生长规律,使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尤其是对列入遗产名录的23处古树名木更是精心呵护,目前这些古树名木的长势良好。
巍巍泰山,华夏至尊。如今,世界各地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走近泰山。其实,当他们更多地了解泰山的同时,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自然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与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