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WTO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0|回复: 0

【杂论】就“一叶知秋”闲侃“网络情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3 15: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杂论】就“一叶知秋”闲侃“网络情谊”

  “一叶知秋”,也称“落叶知秋”,语出《淮南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也提及“叶落知秋,举一明三”。意即从一叶凋零,便知秋天的到来,通常比喻通过细微迹象,可察知全局形势发展趋向。
  粗略思虑,这思路极具智慧。常听说“由一斑可见全豹”、“由一沙能看世界”、“由一水而知大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更是最生动的事例论据。这些无疑都指向最终结论:一叶(细微),确实能知秋(全局)。
  此外还能找出诸多事理、事例进行有力论证,诸如世界到处是全息影像,再小的东西也自成系统,这是微观与宏观的普遍联系,克隆羊技术就是利用细胞全能性研制而成。甚至上溯到佛学之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拈花不语,迦叶竟由此而悟道,原来宇宙万物的奥秘,就在一朵平凡的花上充分显现出来了。
  一叶当可知秋!人们几乎由此脱口而出。然笔者细细咂摸,“一叶”真能“知秋”?又或者“一叶知秋”放之四海而皆准吗?若对这话作逆向思维分析的话,立刻就会发现漏洞百出。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为例:能见“一斑”者皆豹么?非也!通过“管”观察,毕竟视野有限,指不定“管”的那端是绘画、织品,或者干脆就只是一小块豹皮了。那么,千篇一律的“管中窥豹”,弄不好整出“指X为豹”的系列冤案来,岂不遗笑大方?
  回到“一叶”能否“知秋”来细细剖析:要说自然现象,树叶飘落,人们就感觉到秋天来了。这原本也经不起推敲,只囿于“一叶”凋零,不综合其他自然现象,便主观臆断“秋至”,只怕闹出诸多笑话罢。试听下述讨论:
  树木按叶落方式分为落叶树和常绿树两种类型。前者集中在秋季脱下全部旧叶,来年春季尽数萌发新绿;后者没有明显季节界限,却时时悄无声息进行新旧替换。与“瓜熟蒂落”相同原理,“瓜熟”,蒂与瓜结合处细胞分裂形成脱落层,自然就出现“蒂落”的现象。树木也大都如此,叶柄与枝干结合处细胞形成分裂层,则叶片随即“凋零”。
  然一叶落下,还有时节和情况的差异。常绿树是不分时令的,叶子当脱离则飘然而下;就算落叶树也有其他季节落叶的特殊情况,例如飓风、外力、病虫害等等。设若有人捡拾起“一叶”,而欣然宣称“秋季至”,则实在叫人哭笑不得。
  裁判“秋”,不能单凭“一叶”,还得综合其他环境因素。例如秋季气候变冷,控制树叶颜色变化的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等会因活性酶活性减弱而出现色素分布的改变,诸如妇孺皆知的枫叶火红、银杏金黄等等。而树叶颜色变化昭示“秋”也还得排除其特殊情况:既然色素分布不均衡造成叶面色泽呈多彩,则恐怕会有人为干预情况,使之在非秋季而呈现秋季伪装色。
  综上所述,看到“一叶”凋零,须再感知其他环境因素,排除特殊情况干扰,这样方可信心十足断定“秋至”。则“一叶”能“知秋”否?答案是肯定的:能!然“一叶”能全“知秋”否?答案是:不能,须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否则不是“一叶知秋”,却恐反而成为“一叶障目”了。
  
  “一叶知秋”赘述多多,若只停留在自然现象,则又失去了研究它的实际意义。笔者将这思维引申到社会现象、尤其是网络交往层面上来:
  要说社会现象,其纷繁复杂程度尽人皆知,仅凭一些皮毛现象不知深浅的乱发议论,恐也不能称之为“知秋”。古人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便是这个道理。尽人皆知,瞎子肯定摸不出来大象全貌,一座山也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
  站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则结论就会大大迥异。例如《白蛇传》,许仙与蛇妖相恋,从爱情跨越时空、年龄而言,自然无可厚非。殊不知硬插进个法海来,百般作梗破坏许仙和白娘子的美好姻缘,世人都道法海可恨,但若站在法海维护人、妖、仙三界秩序而言,立场又如何?更多时候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者为“好人”?何者为“坏人”?魏、蜀、吴三分天下,岂能妄下断言谁是谁非?若紧拽“一叶”不放,“此秋”也未必是“秋”罢。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自曝其丑的不是疯子就是傻瓜,却也不能由此而说,普天之下尽皆“伪君子”。设若都不“作伪”,大庭广众下美女挖鼻孔、帅哥搓臭脚丫,则又如何?幼时听闻个小故事,说聪明者为斜一眼、瘸一脚的国王画像,设计成拉弓瞄准、抬脚踏石的造型,巧妙掩饰缺陷而获得褒扬。如有人只见艺术作品,怎知其中玄机?难保不为这画里英雄怦然心动。个中端倪,非得见到真人,才能揭晓。那画像自是算“一叶”,然通过这“叶”,却实在难能“知秋”。
  
  网络虚拟,与现实有着跨越时空的距离。网络红颜(蓝颜)、知己,说到底便是一种柏拉图的精神依恋,类似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在俗世红尘里穿行,会疲累、会沧桑、会无奈,总有或多或少的失意或者失落,渴望倾诉、渴望慰藉,更渴望有双温情的眸子关注。游走在网络,几乎所有人都会犯浪漫的毛病,所谓浪漫,就是不切实际的代名词。
  网络交往更多停留在精神层面,聊天也好、视频也罢,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的表象。除了性饥渴、性变态,没有人觊觎对方会直接要上床,仅仅因雌雄性别为理由,怎不叫人作呕?以喜欢的名义接近,以爱的名义缠绵,结局往往是“温暖一刻,凉透余生”。或对对方失望,或令对方失望,或对现实无力,总归是“一叶”无法给出全“秋”的论断吧。
  网络情谊“见光死”极为普遍,常缘于“一叶”不能“知秋”。对方只是被套上理想主义的幻美光环,发光的是各自倾注进去的浪漫情怀,而非网线那端具体的人。这发现往往使失落和痛楚啃噬得人心更寂寞:原来,谁也不是谁的谁!因此有人说,网恋是偶然,失恋才是必然的。情感往往经不起时光的磨砺,更何况网络情谊超世脱俗而存在?事易时移,人的思想复杂多变,冲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网络情败给现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网络交往到底能否“一叶知秋”呢?答案是:能,但需要更多的睿智和理性。俗话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长期交往中,不管有意抑或无意,谁都不可能掩饰到天衣无缝。睁大心灵的慧眼,不为“一叶”所蒙蔽,总能寻出些“蛛丝马迹”来。在不确定这“叶”是“障目”还是“知秋”前学会保护自己,发现“叶”非正常脱落,“秋”其实“未至”,则万不可纠缠,华丽转身才是最佳选择。“三十六计走为上”,或许方能避免被这虚幻网络刺到体无完肤、伤痕累累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mobile|The little black house|Shanghai WTO Net ( 沪ICP备10034107号-3 )

GMT+8, 2025-1-4 05: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