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WTO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28|回复: 4

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抗战全纪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 22: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苏联的出兵、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国不扔原子弹,中国同样能独立打赢抗日战争。当然,抗战就不止八年了。

  抗战八年,3500万人的伤亡,60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中国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带有必然性。由于日本实行了种族灭绝的政策。由于中国国力远远落后于日本。

  那么,日本是很难征服中国,还是无法征服中国?只要坚持国共合,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就无法征服中国。即使国共分裂,日本也很难征服中国。

  同样,单靠共产党或国民党也很难打赢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缺一不可。

  国民党军队确实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南京大屠杀就是历时三个月凇沪会战挫败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后,日军的报复行动。

  抗战八年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其中阵亡是131万),歼灭日军100余万,共产党军队伤亡是60万,歼灭日军52.7万,此外还歼灭118万伪军。

  可见,中国应该从抗日战争汲取的最大教训是民族凝聚力的问题。

  一般地讲,在外患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民族凝聚力。那么在没有外患或者是外患的威胁不严重的情况下,怎样形成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能合理地使这个国家得到发展,人民得到利益的话,那么它的分裂倾向必然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不可能形成的。

  主持人:半个世纪前的八年抗战可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场事关中华民族存亡的对外战争,这段令人无法回避的历史有许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中国在八年抗战中为什么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付出了几千万人伤亡的代价?中国能不能独立地打赢这场抗日战争?今天我们很高兴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研究抗日战争的专家荣维木先生,下面先请您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

  荣维木:网友们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在这里进行交流。我是做《抗日战争研究》编辑工作的,个人研究也涉及到关于抗日战争史和中日关系史的一些问题。

1. 中国能不能独立打赢抗日战争?

  没有苏联的出兵、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国不扔原子弹,日本仍然无法征服中国的。中国能独立打赢抗日战争。当然,抗战就不止八年了。

  网友:中国能不能独立打赢这场战争,没有美国苏联的帮助?

  荣维木: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我想首先有一个前提,历史是不可以重复的,所以我们不能反过来预测事实上并没有发生的事情是否可以发生。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苏联的出兵、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国不扔原子弹,日本仍然是无法征服中国的。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面讲的战争双方的几个条件,再加上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中尽管出现国共摩擦最终没有破裂。在这种条件下,日本是无法征服中国的。另外,美国投掷原子弹是在1945年8月6号和9号,苏联出兵是在8月8号,在这个时候,日本决策集团已经出现投降的意见,内部的分歧主要是以什么条件来投降,所以苏联出兵的第二天、美国投第二颗原子弹的当天,也就是8月9号,日本天皇就决定投降。这主要不是因为受到现实的威胁,而是感到大势已去,无法挽回败局。

  网友:美国人对中国的抗战做了多大的帮助?为什么战后中国人长期仇美?

  荣维木: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援助其他国家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一共投入了460亿美元,其中中国得到6.3亿美元的援助,相比之下,中国得到的援助是非常少的。但是应该承认,太平洋战争以后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比如说第14航空队的空中作战,给日军重大的打击,这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再比如驼峰的运输,中国抗战物资的补给,如果没有美国空军的参加也是非常的。

  战后中国的仇美情绪主要是民间的,当然政府的也有了,我想如果和战争联系起来的话,有这样一种考虑问题的视角。就是日本投降战后遗留问题的解决,美国起到了非常恶劣的作用。比如说旧金山和约排斥中国参加,美国连通日本制造一中一台,在冷战的政策下,美国是长期采取了反华的立场,这一点对中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仇美的情绪是有原因的。

  网友:对于抗战胜利的贡献来讲,原子弹的贡献大还是苏联出兵贡献大?

  荣维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了,战争结束以后在重庆庆祝抗战胜利的联欢会上,有人出了一个灯谜,叫做抗战胜利打中国古人名,有四个答案,一个是屈原,屈原就是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一个是苏武,苏联的出兵,一个是蒋干,就是蒋介石干的,一个是共工,就是共产党干的。说法不一。我们现在回顾这个问题,我想不能简单地说抗战胜利主要是依靠美国扔的原子弹也好,还是苏联出兵也好,是正面战场发挥的作用或者是敌后战场发挥的作用也好,这是一个合力的结果。美苏的作用比较如果客观地评价,应该说在战争后期美国发生的作用更大一些,除了投掷原子弹以外,当时美国空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也产生了很大的威慑作用。

  网友:苏联出兵是一种投机行为,而且出兵还索取了很大的条件。

  荣维木:应该说苏联的出兵是和美国、英国等盟国达成了一种协议。如果要是把这个视角切入到全部二次世界大战来看,苏联确实是付出的非常大的,它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它是2800万的伤亡,它出兵中国从道理上来讲,还是一种对于盟国的责任,应该是肯定的,当然不排除它是有一些其它的为了本国利益的考虑,这种情况也不能排除。

  网友:苏联在抗日战争中对共产党提供过武器援助吗?

  荣维木:抗战初期苏联是给过中国抗战很大的援助,没有给八路军、新四军武器,至少材料表明是没有的。

  2. 日本是很难征服中国,还是不能征服中国?只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就无法征服中国。即使国共分裂,日本也很难征服中国。

  网友:没有美苏援华,日本是很难征服中国,还是不能征服中国?
  荣维木:应该说不能征服中国,但是有一个抗战时间的问题。考察这个问题至少要有两个视角,第一,一个民族或者是国家被征服的首要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不在它的人口的多少,资源的贫富,而更在于实际国力和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包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内,从这一点来看日本是具备侵略中国的条件,那么至于德国和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情况不完全相同,这个就不做分析了。?
  第二从军事战略上来看,战争的胜负除了指挥者的决策起重要的作用以外,战争的条件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日本没有能够实现它当初设想的速战速决,很快征服中国的目的。日本没能速战速决,中国的自然状况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前面我讲到的毛泽东关于在中日战争中特点的分析。

  3.为什么中国抗战打了八年之久,为什么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3500万人的伤亡,60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一方面日本实行了种族灭绝的政策。一方面中国国力远远落后于日本。中国巨大的民族牺牲带有一些必然性。

  网友:抗日战争为什么打了八年,打这么长时间?
  荣维木:这就是毛泽东总结的那一点了,抗日战争必须是持久战,只要中国抵抗不投降必须是一个持久战,中国弱小不可能很快打败日本,中国特别庞大,日本人力有限,不可能很快征服中国,这就决定的这场战争必须是一种长期的战争。

  主持人:中国和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比较。苏联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因为苏联的肃反削弱了苏军,再就是斯大林对德国作战准备不足,您认为中国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能不能概括几条原因?
  荣维木:我想从人数上来讲,中国损失应该是更大一些,因为在95年的时候,俄罗斯也公布了一个新的数字,就是2800万,中国也是在95年的时候公布新的数字是3500万。抗日战争造成3500万人的伤亡,60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伤亡是很大的,,这是一种客观事实。它的出现带有一些必然性,就是中国的牺牲是难以避免的。有两点原因,第一从日本来看,它就是实行了种族灭绝的政策,实行大屠杀也好、三光政策也好,有很多事实都可以说明日本对中国就是实行的种族灭绝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牺牲是必然的。第二从中国来看,由于力量弱小,力量对比远远落后于日本敌人的情况下,必然会有重大的牺牲的。

  荣维木:军力从绝对数字上来讲,中国军队是多,八年抗战中国军队投入兵源最多年份是480万,累计是1200万,是高于日本的。在二战期间日本陆军总数是448万,多数是在中国战场,到底在中国战场投入了多少兵力,我现在没有统计数字,日本投降的时候,在中国投降的日军是128万。

  但是从装备上来看,中国军队装备差的非常悬殊了,以海军为例,当时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吨位是不到6万吨,日本是190多万吨,中国只有日本海军舰艇吨位的三十二分之一。空军也是一样的,战争初期中国空军能够投入作战的飞机不到一百架,那和日本就差很多了。

  网友: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窝里斗,再一个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荣维木: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很好的,我很赞成这个说法。但是我要补充说明一点,中国窝里斗严格地说就是一种长期存在一种分裂的倾向,这种分裂的倾向是有条件的,当条件改变的时候,窝里斗会变成合作的。而抗日战争使民族凝聚力提高了。

  主持人:日本最后在侵华战争中累计占领了多大的国土?
  荣维木:具体的统计数字我现在手头上也没有资料,但是有一种统计,就是战争波及中国的省份应该是在20个省份以上,而且战争双方犬牙交错的状态的,这样也不好说日本到底占了中国的多少领土,它实际的占领区主要是东北的全部,华北的大部、华中的一部和华南的一部,和东南交通要道,铁路沿线地区,而这些地区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应该是比较大的,具体的人数不好统计,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内迁的问题,在战时东南沿海向大后方西南、西北内迁人口应该在一千万人口以上,而且在日本占领区内也经常有人口流动。

  4. 但是,单靠共产党或国民党也很难打赢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缺一不可。   国民党军队确实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其中阵亡是131万)。共产党军队伤亡是60万,歼灭日军52.7万,和歼灭118万伪军。

  主持人:对国民党抗战现在的评价是什么?谁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相对更重要的作用呢?
  荣维木:80年代以前,我们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80年代以后,这个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我们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已经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下面我可以介绍一组数字,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内含国民党军队321万(其中阵亡是131万)。我想从这个数字来看,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确实在这场民族战争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再从歼敌数字上来看,八年抗战期间,全国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伪军118万,其中中共军队歼灭日军52.7万,和歼灭伪军的几乎是全部。但是这里我还想说明一点,我们分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也不能仅从这些数字得出结论。应该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敌后战场歼敌的数字和伤亡的数字少于正面战场并不表明它起到的作用就低于正面战场。因为除了这些数字以外,敌后战场有重要的牵制日军的作用,没有敌后战场的艰苦努力,正面战场也是不能长期地坚持的。

  网友:八路军、新四军在战争中死伤多少?
  荣维木:现在一般比较公认的说法军队伤亡是60万,就是3500万军民伤亡里面敌后根据地也就是共产党的根据地里面占了相当多的人数。

  网友:如果没有国民党,单靠共产党的话能打赢吗?
  荣维木:我觉得这个情况不会出现,还是像前面我说的前提历史是不可重复性。当时共产党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在国共合作成立之前它不处于掌握国家政权的地位,所以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反侵略战争还是以国家为主导的。

  荣维木:蒋介石自始至终是想抗日的,至于抗战的原因我想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这应该是肯定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其他的原因就不是很重要了。

  网友:如果没有日本侵略共产党能最后夺取政权吗?
  荣维木:共产党的力量通过抗日战争发展壮大起来这是不容抹煞的事实。如果说没有日本的侵略,共产党能否最后夺取政权这个问题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发展壮大我认为还是有区别的。应该说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起来了,这个时候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使它容易发展壮大。那么没有抗日战争,没有日本的侵略,也许共产党的力量发展要慢一些。但是从长远来看,应该说共产党是能够夺取。

网友: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军队越打越多,国民党的军队越打越少?
  荣维木:我觉得这个首先和军队的性质有关,共产党的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显然是比国民党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要密切得多,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和作战方式有关。正面战场的作战主要是一种阵地战,而敌后战场的作战是以发展根据地,展开游击战为主的,因为在发展根据地的同时必然要使自己的队伍不断扩大。

  网友:内战给中国带来了灾难?
  荣维木:我要更正一点,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没有发生内战,发生了摩擦,摩擦的规模有时是相当大的。显然这种摩擦对抗战是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网友:国民党的会战规模大,而共产党消灭日军最多也是几千人的,是共产党的实力不足?
  荣维木:共产党在八年抗战期间,作战一共是12.5万次,应该说大多数作战规模都不是很大,这和共产党军队的条件、和它所处的环境是相关的。它不可能调集所有的军队来和日本做阵地战,那样对中国抗战的长期坚持只有害处没有好处。政权的。

  主持人:您谈一下中国近年来在抗日战争研究上最主要的突破是什么?
  荣维木:抗日战争研究应该说从1985年开始比较引起重视的,到了90年代从事抗日战争研究的人、学者越来越多,并且取得了很多的进展。这个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证性研究,过去有许多历史事实的描述不是很准确,现在比较准确了。一个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过去我们由于受到局限,对于战争的进程、两个战场各自发生的作用在相当一段时间不能给予客观的评价。

  5.关于日本全面侵华的不可避免性

  网友:日本侵占东北七年之久,如果当时东北军抵抗将会是一个什么局面?
  荣维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分两个阶段,九·一八以后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一般是称为局部侵华,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是全面侵华。局部侵华和全面侵华之间有一个时间差。为什么当时日本不直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我想它是有一个战争的准备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是中国的态度问题。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并没有停止它的侵华步骤,比如说九·一八事变以后马上发动了一个一·二八事变,侵略长城一线等等,但是从策略上来讲,在全面侵华战争发生之前,日本基本上是采取分裂中国的一种战略。

  网友:张学良对东北沦陷应该负多大责任?当时真的是为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还是当时就是打不过?
  荣维木:张学良显然还是负有责任的。东北军这么多人,对日本的入侵一点抵抗都没有,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即使是蒋介石对他有这种不抵抗的命令,但是张学良这么做也是不应该的。张学良的考虑我想主要还是从国民政府的从属关系上来考虑的,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它的主导方针还是攘外必先安内,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会有他的考虑的。

  主持人:有一种说法,人家说二战能否避免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使得本来是可以抑制住的?在东方有没有对日本的绥靖?如果不是这种绥靖政策的话,日本是不是不可能把战争扩大这么大?
  荣维木:刚才我们讲到战争期间美国对于中国有很大的援助,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在战争初期,在一些西方国家确实采取了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比如说英国封闭滇缅路,实际上对中国抗战是起到消极影响的。但是总体上来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西方这些列强国家和中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只不过援助中国抗战的出发点不同,主要考虑的还是本国利益。
  至于再做一次历史的假设,尽管我不同意做这种假设,假如说英美苏强烈干预日本,中国没有内战,日本侵华是不是可以避免,可以分析这种可能性,我认为还是不能避免的。第一从国际条件来分析,九·一八事变开始以后,日本和美英苏的矛盾就日益扩大,但是影响美英苏决策的主要是欧洲的局势,战前包括战争初期他们不会全力干预日本的,甚至到的太平洋战争之后他们实行的还是先欧后亚的战略。第二从中国方面分析,战争的事实表明这样一种因果关系,内乱引起外患,外患平息内乱,中国没有内战固然是好,单就中国战前的情况来看,没有内战是不可能的。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武人政治,这是一个特征。所以我们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民族的凝聚力对于我们民族的重要性。
  
6. 中国与苏联资源都很丰富的,而且历史上都被日本打败过,日本为什么不敢对苏联动手?就敢欺负中国?

  网友: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必然要对外侵略。
  荣维木:日本是一个岛国,缺乏原料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是它对外扩张的一种动力,并且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确实存在着弱肉强食这么一种情况,但当时和现在的世界格局的情况还是有区别的。应该说日本是一个小国、岛国这是它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客观原因之一。

  主持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解决资源问题的,中国与苏联西伯利亚资源都很丰富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讲日本打败过俄国,也打败过中国,为什么它不敢对苏联动手?就敢欺负中国?
  荣维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要独霸中国,这是由来以久的。我们可以回顾中日两国近代历史,在19世纪的时候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它的立国的一个基本的国策或者说指导思想叫做脱亚入欧,实际上就是仿照西方来争夺殖民地。从地理条件上来讲,中国和朝鲜离日本是最近的,日本要跳出岛国对它的发展的束缚首先考虑的就是控制中国和朝鲜,中国和朝鲜当时是弱国,而俄国是列强之一,所以日本在19世纪90年代制定的大陆政策就是直接把侵略的矛头对准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到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大陆政策又有一个新的发展,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田中奏折里面的话,就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须先征服蒙满。日本先从侵略东北开始,最后发展到全面侵华战争,是按照这个田中政策来实行的。最后日本实行南进的政策实际上也是按照这种思路来进行的。
  在这期间,日本不是不想打苏联,做过尝试,最早的尝试就是日俄战争,到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日本的内部决策集团有两种意见,一个是北进的意见,实际上就是要进攻苏联,一个是南进的意见,就是侵略中国,然后进攻太平洋地区,东南亚。最后南进的意见占的上风,在这期间1939年,日本曾经和苏军在张鼓峰发生过战斗,日军惨败,另外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它还是十分警惕苏联趁机和日本开战的,所以它在东北几十万的关东军它是不敢动的,一直到日本投降前夕。

  网友:日本百万关东军在东北待着是不是为了防御苏联的进攻?
  荣维木:是这样的。

  网友:苏联进攻关东军的时候,关东军的主力是否已经调到太平洋战场了?到底消灭的多少关东军?
  荣维木:具体数字我一时记不起来,大概是五六十万吧,关东军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是有调动的,但是也有补充。可以说它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比较强。

  网友:中日两个民族比较,日本人为什么鄙视中国,是不是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也是因为对中国的一种鄙视?
  荣维木:日本鄙视中国应该说是在甲午战争以后,这种情绪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应该说这种情绪的出现有它一定的道理,因为当时中国确实是一个弱国,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明治维新以后,刚才我们讲到它实行的脱亚入欧的政策,对亚洲的这些邻国是很看不起的,而这一点我认为从文化信念上来讲,它带有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想法。

  网友: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是不是都是优秀的民族?还是哪个更优秀?
  荣维木:我认为这个不好比较,作为民族来讲,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在社会条件不同的情况下,优点和缺点反映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网友:日本在对日、对美、对苏作战中为什么没有使用化学武器?
  荣维木:化学武器的使用一般来讲是陆军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日主要是海军和空军作战,对苏联来讲的话,从现在东北储存的化学武器的数量来看,应该说也是针对苏联的,就是将来对苏作战很可能要使用这个化学武器。

  7. 凇沪会战、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的战略意义,南京大屠杀跟凇沪会战的关系

  网友:评价一下凇沪会战、武汉会战的意义?还有国民党的一败涂地。
  荣维木:凇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国民党投入军队是70万,了,日军是投入30万,中国虽然失败了,但是我认为凇沪会战还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主要表现在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第一次表明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国际形象,但是还不能过于夸大它的战略意义。
  武汉会战是一个重要的战役,历时四个半月,中国投入100万兵力,日军是25万兵力,结局中国伤亡是40万,日军伤亡是10万,这个意义是进一步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中国抗战整体实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设想,使战争逐渐由防御进入到相持。但是武汉会战期间,也暴露了一些正面战场的缺陷,比如说花园口决堤,实际上它并不具有战略意义,并没有阻挡住日本的进攻,但是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灾难。说到这一点,我想还可以回顾一下在抗战期间还发生过长沙大火,就是日军还没有来的时候,在焦土抗战的口号下,发生了长沙大火,这就暴露了片面抗战的一些弱点。

  网友:谈一下南京大屠杀跟凇沪会战有没有关系?
  荣维木:主要的一点就是日本它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南京和上海的地位是不同的,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府,如果在南京实施这种暴行,我想日本有可能出于震慑中国的考虑,这是第一点。就是一种征服的心理、震慑的心理产生了这种暴力。另外一点还是和上海凇沪会战比较,凇沪战役时间很长,三个多月,实际上速战速决的战略通过凇沪会战已经被打破了。这样对日军的官兵心理上是有影响的。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的长官就纵容士兵来实施暴行,来发泄内心的不安。

  主持人:国民党喜欢搞城市的防御作战,而不是去歼灭日军的部队,这种战略是不是有问题?
  荣维木:如果说国民党喜欢搞城市的防御战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战争期间,正面战场的主要战略作用是抵挡日军的正面进攻,而日军的正面进攻是以夺取大城市和交通点线为目标的,这就决定了国民党军队不得不在大城市和交通点线进行作战。但是也应该说明一点,从战争的具体指挥上来说,正面战场的阵地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战术上是比较被动的,有一种消极抵抗的倾向。但是也有例外,在武汉会战期间,国民党军队曾经在外围战场通过运动战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主持人:国民党正面战场曾经出现过两次大的溃退,一次是开战的时候,还有一个是日本43年打通交通线的时候。为什么国民党那么不经打?
  荣维木:溃退还要具体地分析,客观上来讲有一个军事力量对比的问题,主观上来讲,有战略指挥方面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的国民党将领消极作战,保存实力。

  主持人:百团大战是不是八路军在战争中发动的规模最大的战役?
  荣维木: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的8月至12月,历时三个半月,八路军伤亡1.7万人,消灭日军2万多人,可以说这次战役在敌后战场上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现在基本上研究者有一个共识,百团大战的意义还是应该占主要的方面。在军事上,它是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起到了积极配合的作用。在政治上,当时中国确实有一种沉闷的气氛,百团大战的胜利一扫沉闷的气氛,对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是一个鼓舞。

  主持人:但是在百团大战结束同时就出现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与皖南事变,能谈一下背景吗?
  荣维木:我想百团大战不可能放在一个狭隘的角度来评价它,要从全民族抗战的角度来衡量它的位置。第二个问题,很快国民党就发动了反共高潮,跟这个没有直接的关系。

  网友:马关条约清朝赔两亿两白银,这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荣维木:我赞成这个观点,我还补充说一下,两亿两白银是战争赔款,另外还有三千万白银是三国干涉归还辽东的费用,这对于日本近代工业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网友:为什么管日军叫鬼子,这个鬼子的说明有什么来历吗?
  荣维木:这个问题没有考证过,但是至少是说东洋鬼子西洋鬼子长的与中国人不一样。

  网友:日本人为什么没有占领重庆和延安?
  荣维木:重庆和延安日军没有占领,但是派飞机进行轰炸了,延安是被轰炸了多次,重庆曾经有一个专门的百日轰炸,但是最终日本军队没有打到重庆和延安,我想这和战线的延长,日军的兵力不够是有关的。日军最往西打的是贵州,很快又撤回来了,它有一个战略总体的考虑。

  网友:为什么中国主动地放弃战争赔偿?
  荣维木:关于战争赔偿问题,实际上从50年代就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当时新中国是被排斥在旧金山和会之外的,旧金山和会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台湾也没有参加旧金山和会,但是在旧金山和会和约生效之前,台湾和日本签订了日台和约,就是国民党台湾当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关于这一点,我们新中国政府曾经发表过声明,提出过抗议。到了70年代,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主要是从中日关系的未来考虑,另外再加上当时国际环境的一些因素,使得中国采取了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这样一种态度。但是应该说明的一个情况是,放弃国家赔偿不等于民间战争受害者就失去了向日本提出赔偿的权力,这一点应该是明确的。

  8 中国应该从抗日战争汲取的最大教训是民族凝聚力的问题

  一般地讲,在外患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民族凝聚力。那么在没有外患或者是外患的威胁不严重的情况下,怎样形成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能合理地使这个国家得到发展,人民得到利益的话,那么它的分裂倾向必然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不可能形成的

  主持人:你认为中国从抗日战争中应该汲取的最大教训应该是民族凝聚力的问题?
  荣维木:是这样的。民族的凝聚力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通过抗日战争能够认识到的。另外和这个问题相关,怎样取得民族凝聚力也是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一般地讲,在外患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民族凝聚力。那么在没有外患或者是外患的威胁不严重的情况下,怎样形成这个民族的凝聚力?为什么在战前中国就缺少民族凝聚力,我想这和当时国家的体制是有相当重要的关系的。如果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包括它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能合理地使这个国家得到发展,人民得到利益的话,那么它的分裂倾向必然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不可能形成的。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汲取的一个经验教训。

  主持人:荣先生能谈一下抗战胜利的主要的原因和它的历史意义吗?
  荣维木:抗战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战争期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如果没有抗战期间的民族凝聚力,也就是说不同政治派别之间、政府和人民之间、国内人民和海外华人之间这种密切的这种合作,那中国抗战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抗战胜利的意义我想至少有三点,第一,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实现了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可以说这场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枢纽。第二,在战争期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主要是因为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场是一个重要的战场,中国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而没有投降,这对于其他盟国的作战是一个很大的支持。这样中国的地位就得到了提高。中国地位的提高还表现在在战时西方列强国家废除了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建立了新约。第三,通过战争中国的民主力量上升,社会制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这就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网友:中国每次网友:您能谈谈汉奸的问题吗?是不是民族气节或者是民族精神有问题?
  荣维木:说到这个问题我还想继续强调一下民族凝聚力的问题。战时咱们不说,就是战前中国这种分裂的状态,就是不同的政治派别、不同的利益集团,没有一个凝聚力这么一种表现,就容易使一些人产生对于整个民族的一种离心力。这种离心力的发作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发作的汉奸。但还不能表明对于一个民族一种精神的评价,我想还不能从这个问题来考虑。
  在抗日战争纪念日的时候官方并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活动,如果想强调民族凝聚力这方面的活动是不是应该加强呢?

  荣维木:我想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应该是多方面的,倒不一定说没有举行集会、纪念就是使民族凝聚力有所降低。日本现在会出现每到8月15日很多右翼活动,这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这和我们所讲的民族凝聚力或者说民族主义不是一回事,和一般的民族主义是有区分的。

  主持人:现在请您做一下总结这八年抗战中国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这是不是可以避免或者是减少的,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荣维木:简单地总结一下抗日战争的历史,抗日战争确实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这一点来说,又可以把抗日战争看成是民族复兴的一个起点。综合起来讲,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灾难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讲到了。对于我们来讲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最宝贵的经验就是,作为一个民族,如果长期处在分裂的状态下,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相反,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加强了,那么这个民族的力量也就加强了。过去是这样,我想将来也应该是这样。
发表于 2005-9-3 11: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决定向70多万名抗战老战士、爱国人士、抗日将领及国际友人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央决定向70多万名抗战老战士、爱国人士、抗日将领及国际友人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纪念章采用纯银制作。
发表于 2005-9-3 11: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 缅怀抗日先烈
02.jpg
发表于 2005-9-3 11: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利民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60年前的今天,中国军民载歌载舞,欢庆这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战的胜利。这场血与火的考验中华民族会代代铭记!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中日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日本已是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还是极为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然而,战争的结果是中国获得全面胜利,日本侵略者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以弱胜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有三条:
  第一,面对亡国灭种威胁,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议下,国共两党不计十年内战前嫌,再度携手,共赴国难,奠定了团结全国各党派、各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框架。在此框架下,中华民族“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举国抗战,展现出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面对强敌,全国军民以大无畏英雄气慨,胸怀必死决心和必胜信念,横戈跃马,前赴后继,“一寸山河一寸血”,谱写了一首首惊泣鬼神、万代景仰的英雄史诗。在前后14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000余万人,其中包括将官数百人,涌现出了杨靖宇、左权、张自忠、佟麟阁、戴安澜这样视死如归的抗日英烈,也涌现出了刘伯承、徐向前、吕正操、李宗仁、傅作义这样运筹帷幄的抗日名将,还涌现出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征缅“远征军”这样的英雄集体。
  第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抗日战争是正义战争,不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汲取了精神鼓舞,得到了物质支援。白求恩、柯棣华、崔可夫、陈纳德、史迪威等英雄人物,是成千上万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友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将为历史铭记,与山河同在。
  现在,人类已进入21世纪,中国正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然而,血与火的历史不应忘记。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发扬当年同仇敌忾、举国奋起的抗战精神,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富强和中华民族复兴、崛起,共同奋斗。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楼主| 发表于 2005-9-2 21: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0年前的9月2日,在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签字投降――历时14年,中华民族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代价,最终赢得了近代反侵略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胜利。

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战争史上的奇观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逊·福尔曼,这样描写过抗战时期的一个中国地区:“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地道由许多人工洞口连通起来,形成一串竖直或倒置的U字形,在里边自卫是容易的,只要有一根垒球棒就够了。”

福尔曼记述的,是1944年晋绥边区的抗战。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告诉福尔曼,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当地军民已用这种战术摧毁了128个日军据点。

“刚说完,我们的同志来报告,又有两个据点被摧毁。”回忆当年接受中外记者采访的一幕,百岁上将吕正操说,“敌后军民神奇的战术和巨大的战果,使最初还有些怀疑的福尔曼最终完全信服。”


与同一时期的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上正在进行的钢铁吨位和火药量的决战相比,在中国这个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上进行的种种战斗,的确令福尔曼等人一度难以理解。因为,1937年,日本钢产量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日本生产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中国为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就是这样一支以步枪、手榴弹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步兵部队,与强大的日本陆、海、空军对抗了整整14年。美国历史学家易劳逸评论说:“与仅仅抵抗德国6个星期便崩溃的法国和一直从美国得到大量援助的英国相比,中国的抵抗乃是决心和自立的奇迹。”

被称为“最长的一日”的诺曼底登陆,盟军伤亡一万人。而在中国战场,这样惨烈的战役战斗处处皆是。淞沪会战最激烈阶段,中国军队每天要消耗一个师。

战争的惨烈程度令参加过会战的王楚英老人至今心悸:“每小时的死伤数以千计,主力各师补充兵员达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亡半数以上。”

路透社评价说:华军在沪抵抗日军攻击之战绩,实为历史中最英勇光荣的一页。英国《泰晤士报》战地记者发出的报道认为,中国军队前所未有的英勇抵抗,已使中国堪称军事国家的荣誉。

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上海、南京、太原、武汉相继失陷,国民政府不得不迁都重庆。但同时,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也使得日军消耗越来越大,战线越拉越长。中国战场,让日军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这一点,早被远在陕北的毛泽东所料到。

“他要我预先设想到日本将会赢得所有重大的战斗,占领了主要城市和交通线,而在战争初期,就摧毁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回忆,还在1936年6月,“七七事变”前12个月,毛泽东就曾这样告诉他,“继后产生的是一个持久斗争的局面,在这个局面中,红军游击队将起主要的作用。”

全面侵华之初,日军并未将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视为对手――这支刚刚经历过长征的部队,人数不足4万,不少士兵还没有一支步枪。

“第一仗,我们就给了日本人一个下马威。”当年吹响平型关战斗进攻号的司号员强勇回忆,“激战一天,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的呢子大衣,足够一一五师每人一件。”

夜袭阳明堡、设伏雁门关、血战黄土岭……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这些战斗之所以著名,其意义并不在于战果的丰硕,而在于八路军官兵所展示的高超战术素养和纯熟凶狠的战斗作风。

“那时,‘老鬼子’都知道,戴斗笠的八路不好惹。”84岁的夏精才,当年是一二0师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说:“我们多半刚走完长征,习惯打仗就像习惯饿肚子一样,因为红军中多数是南方人,有戴斗笠的习惯,没想到竟被日本人作为特征记下来了。”

真正令日军震惊的还在后面。

到1937年11月上旬,当整个华北地区的正面抗战以失利告终的时候,毛泽东做出了被历史证明最为英明的决定:到敌人后方去!

当年11月8日,共产党开辟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诞生。

“敌后战场的开辟,使日军两面受敌,处境一落千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罗焕章认为,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战场都是扭转战局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战场的特殊就在于,从战争之初,就让敌人同时面对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这,也正是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能历14年而不败,使日军深陷而不能自拔的战略前提。而在欧洲战场,第二战场一直到1944年才开辟。

至1938年底,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已基本完成战略展开,依托根据地的游击战不时奏捷。腹背受敌――日本“迅速解决支那事变”的企图完全落空,不得不如毛泽东所料进入持久战。

“非常危险,非常艰难,非常不易。”谈起敌后抗战,吕正操将军接连用了三个“非常”。他回忆:“每天晚上都要行军百十里,最多时一天打过5仗。仅在1942年的‘五一反扫荡’中,冀中部队就作战272次,虽然取得了击毙击伤日伪军11000多人的战果,但部队却付出了近万人的损失,被杀害、抓走的群众达五六万人。”

吕正操本人,也曾被日军死死围困,最后是乘着敌人打出照明弹的瞬间,迎着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指挥的“扫荡”部队正面冲锋,趁敌人一时惊呆的机会突出重围的。

在高高的山冈上,在密密的丛林中,在遍地的青纱帐、芦苇荡里,八路军、新四军锤炼出了一整套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战法:麻雀战、袭扰战、地道战、地雷战……这些神奇的战法,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上任何一本军事条令中此前所不曾有过的。虽然,敌后抗日军民没有铁甲战车,但整个大地都成了抗日军民的装甲和伪装。日军惊呼:“皇军大大的去,八路小小的有;皇军小小的去,八路大大的有!”

正如福尔曼在评价华北军民地雷战时所说的:“……其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原始武器的效果优良,而是在于它清楚地反映出人民的作战精神。一个人有相当大的勇气,才能面对敌人可怕的现代化武器想出这些‘微不足道’的抵抗方法。”

正是这些原本“微不足道”的战术,使中国敌后抗日军民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越战越精,越战越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观。

中华民族的壮举

“我抡起大刀,用刀背用力往左磕鬼子的刺刀,然后借着回力从后往前抡了一圈,再向前一刺,使劲儿一拧,鬼子一声惨叫,死了。”

88岁的马玉槐,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日军肉搏的情景。

这一幕,发生在卢沟桥抗战――在这次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战斗中,马玉槐所在的第29军将士奋起抗敌,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事变次日,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

9天之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早已习惯了中国人在自己的骄横残暴面前一次次退让的侵略者,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这个自1840年以来忍让屈辱了近100年的民族,这个几乎是随便在海岸边架起几门炮就可以占其土地、令其赔款的国家,会自此开始拼死相抗。
“大家都不知死地跟鬼子拼,连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都阵亡了……”马玉槐和战友们的大刀,没能阻止敌人的前进,但,一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却迅即成了鼓舞民族斗志的标志性歌曲。无休止的屈辱,已让这个孕育过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文明的民族积压了太多太久的怒火。这怒火,很快成为燃遍神州的抗日烈焰。

“战事初起,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是,中国抵抗不住日本的武力,抗战是不明智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齐密云说,“但就在外国人最密集的上海,中国军队用英勇的战斗赢得了国际尊敬。美国总统特使埃文思·卡尔逊在给罗斯福的信中写道:‘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几乎一夜之间,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变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上,没有哪一次战争,像抗日战争这样让中华民族付出如此重大的代价:1400万人受伤,2100万人被杀或战死。

1940年5月,日军分三路进犯襄樊、宜昌。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身陷重围。5月16日,这位曾指挥部队击溃有“铁军”之称的日军板垣师团的抗日名将,在日军的刺刀下壮烈殉国。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来自张自忠牺牲地的“血石”――将军的女儿张廉云说,虽然没有经过鉴定,但她愿意同意人们的说法,把石头上那猩猩红点当作父亲留下的英雄血迹。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为吾华。1942年5月25日,数万日军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山西辽县麻田一带。率部掩护断后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坚持最后突围,不幸在突破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中弹牺牲,年仅37岁。

“他是为了大家才中弹的。”85岁的陈利财,当年是左权的警卫员。回忆将军牺牲的那一幕,陈利财两眼含泪:“他一定要等到最后才撤离,突围时又冲在最前面……他牺牲了,我们大家都活了下来。”

张自忠和左权,是战死疆场的国共两军职务最高的将领。彭雪枫、杨靖宇、赵尚志、郝梦龄、王铭章、姜玉贞……血染抗战疆场的中国军人超过150万,包括250多名旅以上将领。

将军和士兵并肩赴死,军人和百姓戮力抗敌。处于生死边缘的中华民族以一场近代历史上深度、广度都前所未有的宏大的战争,开始了走向独立与复兴的悲壮起步。

正面战场:22个规模十万乃至上百万人的大会战,成功地阻止了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幻想;

敌后战场:遍及19个省区的根据地,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令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没有比“中华民族”四个字更让炎黄子孙热血沸腾的了;没有哪一次战争像抗日战争这样牵动华夏儿女的了。仅1939年,海外华侨捐款就达13亿元国币,而当年全国战费为18亿元国币。

今年87岁的罗开瑚老人,作为机工从马来西亚回国参战时才21岁。

机工,就是今天的汽车司机。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口岸及对外交通要道先后陷落,国际军援运输濒临断绝――滇缅公路,成为战时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

“国内司机少,陈嘉庚号召我们回国服务。还不是每个人都能回国,必须是爱国者,志愿投身抗战,并有相关赈济会或华侨商会介绍。年龄在20岁以上,40岁以下。”至今,老人还为自己能被选中而感幸运。

吸引罗开瑚回国参战的,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统统有”。“这是我们南侨机工自己的‘行话’,不论彼此认不认识,只要有人一招呼‘统统有’,大家都会帮忙,绝不会袖手旁观。”


1939年2月到8月,就有3200名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前线阵地上,几乎每门大炮都在等待他们运来的炮弹,几乎每个士兵都从枪管里发射过他们运来的子弹,而他们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倒在了滇缅公路――这条“死亡之路”上。

这种“统统有”的精神,同样体现在亿万普通的中国人身上。

“令人最难忘的,是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尽管他们身上长满虱子,没有分文军饷,忍饥挨饿,受尽凌辱,却以其不可思议的自我牺牲精神,使生命的价值弥为珍贵,一个伟大民族的谋求生存、自强不息的斗争也因而成为一项崇高的事业。”

斯诺这篇采访手记,描写的就是那些被中国共产党发动起来并最终汇成了抗日洪流的普通百姓。他们在走上前线时,三分之二的人手中握的还是大刀长矛――枪支弹药,要靠自己从侵略者手中夺取。直到1945年,总数超过90万人的八路军也只有37万支枪,每支枪平均不足20发子弹。

但就是这样一些人,最终成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对手。侵华日军官兵普遍承认,“中共军”的火力一直很弱,不到百米内很少开枪,一旦交锋便马上抵近射击、投手榴弹并以刺刀或大刀肉搏。连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冈村宁次,也认为八路军“作战勇敢,内部团结”。

组织群众用地道战等战术成功粉碎了冈村宁次指挥的多次大“扫荡”的吕正操回忆,为了不让日军获得良好的据点工事,老百姓协助军队拆毁了河北全境各县所有的城墙;为了不让狗叫,便于八路军袭击日军,河北人民在4个月内打死境内数十万条狗。到1940年,冀中平原已经是道沟纵横――我方可随时在沟中活动,而日军的汽车装甲车则寸步难行。

吕正操感叹,人民群众的力量,比任何天时、地利都重要。

这就是醒过来的中华民族。在先后与22个国家签订745个不平等条约,在被外来势力恣意侵略和奴役之后,这条巨龙终于猛醒,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昂然奋起――

惊天动地的伟业

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欧战爆发。而这时,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已进入了第8年。

抗击时间最长、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齐密云说,在二战任何阶段,中国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绝对主力。从1937年至1945年,盟国毙伤日军195万余人,其中中国战场毙伤133万余人,占日军伤亡人数的70%。日本投降时在华兵力约128万人,仅这一数字,就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日军的总和。

中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并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

罗斯福,这位二战风云人物,对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看得十分清楚。

1940年,希特勒横扫西欧,兵锋正劲。日本也制订了包括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各岛国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与德、意结成三国同盟,积极准备南进。

但,从1939年冬起,中国军队发动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在鄂北、南昌、长沙等地给日军以惨重杀伤,同时,敌后战场也展开了著名“百团大战”。结果,日军非但未能为“南进”抽出兵力,反而被迫向中国战场增派了两个师团。

罗焕章研究员说,由于日本陆军无法抽调相当规模的远征军配合,日本海军攻打澳大利亚、锡兰的计划不得不放弃,与德军会师印度洋,击溃英、苏,控制世界的狂妄目的破灭了。 正是由于日军主力被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而无法腾出手来,“南进”计划也不得不一拖再拖,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因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没有仅仅限于在自己的国土上抗战。

1942年1月,8万日军大举进攻缅甸,英国守军节节败退――倘若日军得手,既可以一举切断美英援华战略物资与孤立中国,又可占领美英在缅甸的军事基地,伺机进攻印度,进一步东进与德国会师中东。

是时,中国战区也正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尽管如此,中国依然动员10万精兵,组成远征军入缅作战。

“那是当时最为精锐的一支部队。”曾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总部联络参谋的王楚英回忆,3月20日,刚刚入缅的远征军一个师在距仰光50公里的同古与日军交火,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以集束手榴弹、汽油瓶与4倍于己的日军血战,顶住了日军12天猛攻,歼敌5000余人。

几天后,抗战名将孙立人率部在仕安羌救出了包括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余名被围英军。

捷报轰动英伦三岛,英国政府特意为孙立人颁发勋章。

由于中、美、英三国战略合作中的矛盾,此次行动最终以盟军失利告终。中国远征军分为两路,一路撤到印度英帕尔基地,后改组为中国驻印军,另一路转战荒野密林之中,最终回到祖国。

10万远征军,近一半倒在了缅北的山岳丛林中。二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战死。连最高指挥官杜聿明也几乎牺牲在征途上。

1943年夏,中国驻印军在美国空军及工兵的协助下,开始反攻缅北,与有着“常胜军”之称的日军第18师团展开血战,并步步获胜。  1944年5月,重新组建的中国远征军16万余人开始实施历时8个月的滇西作战,继而出国配合驻印军作战,收复缅北60余处城镇,歼灭日军5万人。

“中国的抗战,还有力地支援了欧洲战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勇说,“北进”侵苏一直是日本的国策,苏德战争爆发,为日本提供了进攻苏联的绝好时机,德国也多次要求日军进攻苏联。然而,日本最终未能实施它策划已久的计划,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战场的牵制――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后,中国军民一刻也没有放弃抵抗,关东军忙于抽调兵力入关及讨伐东北抗日联军,对苏作战的准备一直未能就绪。

面对在中国战场越陷越深的境况,日本法西斯军事思想家、“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石原莞尔哀叹:“日本对华用兵愈持久,则国民负担愈重;愈深入,则愈不能自拔……日本忍辱屈服于苏联者,亦以日本对华用兵故。”

正因为确信日军无力进攻苏联,斯大林才得以放心从远东抽调50余万兵力抵抗德军,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

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中国抗击法西斯日本的战争,持续了整整14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使中国保持了国家完整,使中华民族赢得了民族独立,同时,还以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而首次登上大国舞台,成为开罗宣言四个签署国之一和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浴火重生。经历空前灾难考验和空前血火洗礼,实现了独立与解放的中华民族,人心高度凝聚,精神再度焕发,站在了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上……(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mobile|The little black house|Shanghai WTO Net ( 沪ICP备10034107号-3 )

GMT+8, 2024-12-29 22: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