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WTO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95|回复: 0

毛泽东的军事威慑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6 11: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篇难得的深入探讨毛泽东军事威慑思想的文章,作为军迷,在我们关注武器战例和军人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战争战术理论的研讨,因此我把它拿来与大家分享,文章全面深入详尽的阐述了毛泽东军事威慑思想,读来颇有收获,由于原贴只是文字贴,因此我又收集了一些切合文章主题的图片,重新把帖子分段编辑一下,希望大家能沉下心来看一看!]


           
毛泽东军事威慑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1、战略威慑思想。
           
战略威慑思想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统一战线思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思想以及发展尖端武器的思想中。



           
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军事威慑说到底是造势的艺术,是通过人与武器结合所形成的强大的气势给敌人造成心理的震撼而达到战争目的的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最主要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战争为军事威慑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前提。

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首先,毛泽东阐述了人民战争是中国革命一切战略战术的基础。中国革命战争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作战样式和情况之错综复杂,是世界上所罕见的。这样的战争实践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战术。

在战争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包括军事威慑在内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从根本上说是以人民战争思想作基础的。毛泽东在1947年12月指出:"美国军事人员曾向蒋介石建议这样那样的消灭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并替蒋介石训练军队,接济军事装备。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蒋介石匪帮的失败。这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
           

其次,毛泽东阐述了人民战争是中国革命力量产生的基础。

人民军队来源于人民,与广大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人民群众的广泛参战,大大增强了革命的力量。毛泽东指出,红军力量的迅速扩大"依靠于广大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又说:"我们去打敌人,最主要的是执行共产党所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参加抗战,组织他们,武装他们。这是一个最伟大的力量,只有这个力量,中国才能打胜仗。"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毛泽东才提出了"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的著名论断,并把它运用于战争实践中。
         

统一战线思想。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在红军创建之前就已经形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达到了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它与军事威慑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统一战线作为人民战争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的形成,也为军事威慑的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需要有主力军,也需要有同盟军,没有同盟军的军队是打不胜敌人的。"这是因为统一战线使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了广泛的运用空间,使军事威慑有了充分的时机和条件。

毛泽东在处理具体事情时说过:"山西将成为华北的特殊局面,这根本的是因为有红军,其次则是阎锡山与我们合作起来,由于这两个力量的结合,将造成数百万人民的游击战争。"这样的游击战争势必会给敌人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慑,从而有利于改变极其不利的战争形势。
           
其次,统一战线直接形成了对敌威慑的力量。统一战线所显示出来的威力,影响着敌人的战争决策和战斗行动。在一般战争条件下,一方要实施军事行动,往往要考虑削减或消除对方联盟所产生的影响。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就列举了《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例子,说明了拆散敌方联盟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统一战线所形成的力量超出了合作各方力量的简单相加,往往会造成敌人在作战行动中的瞻前顾后、踌躇不前,甚至产生失败的情绪。

1924年,国共双方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直接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国民革命军所向披靡,北洋军阀势力闻风丧胆。

1936年,当中华民族面临着最严重危机的时候,毛泽东致信国民党,回顾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对反动派的震慑作用,指明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将产生的威力。

他说:"诸位先生及国民党全体党员,还没有忘记上次大革命时两党合作的光荣历史吧,因为有了这个合作,一切民族压迫者与封建压迫者都在我们面前发起抖来了!那时的民族压迫者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深悉我们的合作会要进到彻底的胜利,会要使中国得到完全的解放,他们就挑拨离间威迫利诱无所不用其极,而且终于挑动了合作的一方,葬送了这个第一次的统一战线。……现在全国人民盼望两党重新合作共同救国之心是迫切到了万分,他们相信只有国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各派各界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然而,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卖国贼们,则一定会又一次地来破坏这种合作,因为他们明显地知道这种合作会要给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卖国贼们以致命的打击。"

建国以后的统一战线,以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为标准,最大限度地团结、争取一切国际和平力量,孤立、打击最反动的侵略扩张势力,慑止他们企图挑起的战争。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思想。

古今中外的战争历史表明,任何时期的任何军队,都懂得军事威慑的重要性,也都试图在战争中发挥威慑的作用。这就造成了一种状况:一支军队在战争中既要尽可能地对敌方形成军事威慑,又要防止敌方对己方形成军事威慑。因此,威慑和反威慑就成为存在于战争中的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统一体。
           
在强调军事威慑重要性的同时,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反威慑。在中国革命的大多数时期中,革命军队都处于敌强我弱的环境中,反威慑的形势比实施威慑显得更加严重和紧迫。毛泽东反复告诫革命军队,要消除对敌人的恐惧心理,削弱和消除敌人对革命军队的威慑作用,振奋自己的士气,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利用日军对根据地的压力,趁机制造气势,迫使中国共产党作出让步。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此次蒋、何、白串通一气,用皓电、调兵、停饷、制造空气、威胁办事处等等手段,全为吓我让步,并无其他法宝。""我之方针是表面缓和,实际抵抗,有软有硬,针锋相对。"并提醒全党:"估计到国际国内各种条件,国民党的反攻进攻及高压政策是要失败的,必无前途的,因此全党全军必须提高胜利信心,不要为国民党的进攻与高压所吓倒,必须克服可能的悲观情绪。"

解放战争初期,针对党内一些人对蒋介石发动内战存有恐惧心理,毛泽东反复强调军内各级领导要动员全军克服恐惧心理。他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说:"克服党内一部分同志的恐惧心理,准备持久战争。"随着战争的深入,他告诫全军高级干部:"我军虽在数量上少于敌人几倍,但在战斗力上优于敌人,尤其是在精神上压倒敌人,敌人极怕我们,我们不怕敌人。"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指出:"美国帝国主义是外强中干的。"

1946年7月,他在给郑位三和李先念的电报中再次强调:"整个时局变化于我有利,反动派外强中干,弱点很多。"8月,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正式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思想,从战略的高度形象生动地揭露了敌人凶残而虚弱的本质,阐明了正义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了人民军队必胜的信心,从根本上消除了一些人的恐惧心理,为革命军队实施反威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建国以后,针对国际帝国主义对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威胁,毛泽东于1957年11月写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文,1958年12月又写了《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一文,对过去的论述作了补充和解释

1960年5月,他在和非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活动家、和平人士和工会、青年、学生代表团谈话时说:"实际上帝国主义是不可怕的。帝国主义每天都宣传它们的力量大,来恐吓我们。"并把这一思想继续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核威慑的企图。
           

发展尖端武器思想。

自从世界上出现了核武器,在军事威慑理论中就有了"核威慑"的概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酝酿、制定和实施核威慑战略。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就认识到了核武器是一种常规武器无法比拟的威力极大、破坏性极强的武器。他针对美国实施核威慑战略,根??器的同时还要发展尖端武器的思想。他认为,要打破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防,必须发展原子能事业,建立独立自主的战略核力量。原子弹不仅是实施军事威慑与反威慑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一个国家军事及综合实力的反映,没有核武器,就无法与国际敌对势力相抗衡,军事威慑与反威慑就会大打折扣。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决定着手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6月,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我还是希望搞一点海军,空军搞得强一点。还有那个原子弹,听说就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一年不是抓一次,也不是抓两次,也不是抓四次,而是抓它七八次。"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有关部门在当年就建立了导弹试验基地和核试验基地。


1960年2月,在苏联撕毁为中国建立核工业提供技术援助协定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把大力加强国防工业建设,特别是尖端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基本建设规定为我国国防建设的第一项任务,提出要争取在3年内突破尖端技术这一关,并明确了今后我国国防工业建设的方针:在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的目标下,应以原子弹、导弹为主,而以导弹为第一,同时注意发展电子技术。

60年代初,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尖端武器的研制一度陷入困境。这时,一些人提出尖端武器的研制要下马。

毛泽东明确地指示:"在科学研究中,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在这期间,毛泽东在同斯诺的两次谈话中也都讨论了原子弹问题。
           
毛泽东发展尖端武器的主张,在国际社会中引起普遍的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此极为惊慌,它们"害怕中国一旦有了原子弹,就会马上不负责任地使用它",不得不重新考虑中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1964年10月,在国内许多优秀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1967年6月,又成功地进行了氢弹爆炸试验。同时,中近程导弹和远程导弹的研制也进展顺利。

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66年6月,中国地对地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建立。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战略核力量。
           
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依靠自己的力量,拥有了尖端武器,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其意义十分重大。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有效地慑止了敌对势力的入侵,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



2、战役、战术威慑思想。
           
军事威慑作为一般的战役和战术手段,主要体现于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中。
           
第一,战争过程中的威慑。
           
战争过程是敌对双方利用各种军事手段进行斗争的过程,是作战双方实现战争目的最直接阶段。



         
它包括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敌对双方为取得战争的胜利,都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战略战术手段;为使这些战略战术手段发挥效能,实施的一方都要力争根据所掌握的敌方情况,作出判断,然后制定周密的计划,采取隐蔽的行动,以保证作战行动的可靠性和突然性。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手段,如制造假象、虚张声势、显示实力等等,扰乱敌方的视线,使敌方发生错觉,作出错误的判断,以造成有利于己方的形势。特别是在战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更注重寻求这样的作战效果。然而在实际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作战双方战略战术意图的有意隐蔽,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对情况判断往往会出现误差,表面、虚假的情况就会起作用,环境对作战决心的影响就会增大。这就为军事威慑提供了机会,这正是战争过程中军事威慑能够发生作用的机制。
           

在战争准备阶段实施军事威慑时,敌对双方的目的往往不同。主动进攻的一方一般是通过军事威慑造成对方的心理压力甚至精神上的崩溃,削减进攻时的抵抗力;被动防御的一方一般是通过军事威慑造成对方的忧虑甚至恐惧,削减其进攻力或制止战争的发生。这一阶段军事威慑的方法根据威慑对象的不同可分别采取显示实力、传播战斗决心、宣扬士气等。


1940年,毛泽东针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发出指示:"应号召我八路全体军队,号召两省(山西和河北--引者)全体人民,坚决打击一切从抗日阵线后面进攻者,应公开普遍宣传'从抗日阵线后面进攻的就是汉奸','打倒进攻八路军的汉奸','打倒进攻决死队的汉奸','打倒破坏抗日根据地的汉奸'。只有造成全体军民反汉奸、反进攻的热潮,并给实行进攻者以彻底打击,才能停止那些阴谋家、冒险家的诡计,才能分化他们内部,才能使动摇的军队不敢参加进攻,才能与努力进行军队中统一战线工作(此工作要十分加紧)作有效的配合。"

这种威慑方法,就是通过传播共产党八路军与汉奸以及顽固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来制止国民党的磨擦,维护统一战线。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以后,毛泽东为遏制可能再次发生的国民党军队对新四军的袭击,故意公开宣布了新编成的新四军的编制和实力,以及反击顽固势力的决心。

他在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中指出:"该军在华中及苏南一带者尚有九万余人,虽受日寇和反共军夹击,必能艰苦奋斗,尽忠民族国家到底。同时,它的兄弟部队八路军各部,决不坐视它陷入夹击,必能采取相当步骤,予以必要的援助,这是我可以率直地告诉他们的。"

这种显示实力和决心的威慑方法,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战争实施阶段的军事威慑与战争准备相比要复杂得多。毛泽东在这一阶段的军事威慑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利用灵活的战术行动实施威慑。毛泽东历来提倡作战中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他认为,中国革命的作战形式主要有三种,即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这三种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居于不同的地位,它们的科学运用和灵活转变本身,则能对敌形成威慑。
           
在革命战争中,由于中国革命的特点,游击战长期在战役和战斗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抗日战争中甚至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因此,毛泽东对游击战本身的威慑作用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游击战的威慑作用主要来源于它的灵活性,即利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使敌人产生恐惧。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造成国民党军内部产生"上级的严令进攻与下级的对红军恐惧的矛盾";另一方面,"整个的游击根据地、游击区和游击部队,都是兴高采烈的时候,被敌摧残的地区也逐渐整理,恢复元气。敌占地区内的民众亦十分高兴,到处都传播游击队的声威。敌人及其走狗汉奸的内部,则一方面发展着恐慌情绪和分化作用,一方面又增加着对于游击队和根据地的仇恨,加紧地准备着对付游击战争。"

有鉴于此,毛泽东把游击战的这种威慑作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最便利于瓦解敌人的军队";二是"最普遍最持久地影响全国的人心,振奋全国的士气"。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的电报中分析道:"只要你们能生存,恢复谈判及实行停战是有希望的,因为国民党对我中原军四处游击深为恐惧。"
           
在毛泽东看来,适时地采用运动战也能够产生威慑效果。他在1936年7月讨论如何对付日军的进攻时指出:"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也是运用运动战的威力,使敌军丧失"攻击精神",成为"惊弓之鸟"。
           
阵地战的威慑往往发生在己方实力等于或大于敌方实力时。对此,毛泽东也有认识。平津战役时,他给东北野战军的指示中主张,充分利用炮火封锁,使敌产生动摇。他说:"假如你们能用炮火完全封锁塘沽,使他感到走投无路,此种方法可能发生更多的效力。"
           

其次,在战役和战斗中通过造势实施威慑。军事威慑的目的之一是要给敌人造成错觉,使其作出错误的判断。

毛泽东认为,在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中,都可以寻找机会,营造一种势,给敌人造成错觉,从而达到威慑的目的。如何给敌人造成错觉,毛泽东指出:"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种事情。"
           
在具体的作战形式中,造势的方法各不相同。由于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游击战都处于重要地位,所以在实践中毛泽东对游击战中的造势问题体会得最为深刻,论述得也最为全面和细致。

他认??攻的形式必须是袭击。他说:"游击战争是一般地用袭击的形式表现其进攻的。""游击队的作战,要求集中可能多的兵力,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1934年所著的《游击战争》一书中,专门用很大的篇幅来论述袭击问题,并且展开了对袭击中军事威慑的讨论。他认为,为袭击创造条件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造势实施威慑为主要方法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mobile|The little black house|Shanghai WTO Net ( 沪ICP备10034107号-3 )

GMT+8, 2024-12-23 10: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