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口退税减少、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剧增,不利因素集中爆发,中国出口型企业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寒。中国出口是否就此也出现“拐点”?4月6日,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在中国进出口企业第六届年会上表示:“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的就业带动作用大,符合我国国情,必须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他同时指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正面临着通过并购进行海外扩张的良好机遇。此言表明了出口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出口还是内销?对于那些彷徨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出口企业而言,这的确是痛苦的两难选择。针对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有舆论认为出口企业转向国内市场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是我们认为中国“出口王牌军”要慎言“返航”。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虽然中国需要实现基本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过多依赖出口,但是,出口增长的基本面不能丧失,否则将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灾难。2007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5%。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出口份额已经有所下降,但是如果没有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出口一旦骤然大幅降低,它所造成的整体经济下滑,将产生就业、地方税收和贸易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中,将对中国经济安全造成威胁。
第二,出口王牌军“返航”,将丧失企业自身优势。中国的出口型企业已经积累了多年丰富的海外市场资源和经验。而转向国内市场后,与那些已经在国内市场拼杀多年的竞争对手相比,在渠道、品牌、市场资源等等方面,都需要极大的投入,很难在短期内占有竞争优势。而同样的投入,如果投入到相对熟悉的海外市场,或许会更有收获。出口企业如果对熟悉的海外市场丧失信心,那么面对缺乏积累、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恐怕也难以获得信心。
第三,“返航”,将丧失海外扩张机遇。人民币升值,海外资产相对就便宜了。中国“出口王牌军”在当前出口和内销两头都难的情况下,不如把多年积累的资金投入海外市场,获得相对便宜的设备、技术、人才等等资产。加快海外市场布局的脚步,选择那些具有成长性,并且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亚非拉”(亚洲、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市场进行投资,在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道路上壮大自己。
TCL、中兴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走的海外战略,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一辆辆中国的汽车正在驶出“亚非拉”市场的中国汽车工厂,在赚取了宝贵的利润的同时,实现着他们明确的战略布局,值得借鉴。当然,海外投资设厂绝不像“花钱买东西”那么简单。但是,残酷的现实是,不破不立,中国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面对不可逆转的大势,中国出口型企业的出路只能在于创新。一方面创出自我品牌,增加附加值;另一方面学习资本市场的知识,运用汇率避险工具等金融手段减少损失,降低风险。同时学会通过国际资本市场来帮助企业实现海外发展的布局。抱怨并不能产生力量,只能理清头绪,明晰国内外市场战略,才能走出现实的困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