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将之道的精髓,端在于一个“敬”字:用“敬”字来战胜惰性,战胜贪欲,最后达到用兵如神的境界。
上篇专栏说到荀子谈兵,赵孝成王和临武君听得津津有味,接下来又向荀子询问王者之兵的为将之道。荀子提出“知弃疑”、“行无过”、“事无悔”三条原则。
《荀子·议兵》:“请问为将?孙卿子曰:‘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弃疑,排除疑点。“知弃疑”,就是说善于明察。“行无过”,是把握分寸,及时调整策略;“事无悔”,是事先计划好,因而不会后悔。
除了这三条原则,荀子对于为将之道的看法,基本上可以用“六术”、“五权”、“三至”、 “五无圹”等加以概括,而其核心,在于一个“敬”字。
荀子说,管理军队有“六术”: “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这是说,制度、号令,要严厉而又有权威性;奖赏、惩罚,要坚决而又讲信用;营垒、仓库,要完备而劳固;转移、进退,要安全而稳重,敏捷而迅速;侦测敌情,观察变化,要求隐蔽而深入,还要反复比较核实;同敌人作战,一定要根据我方明确有把握的方案行事,不要按照我方还有疑虑的计谋行事。可以看到,此“六术”的内容包含了军纪、阵地安全、移防、情报侦侧和验证以及作战实施等方面的要诀,它说的更多的是为将的方法。
所谓“五权”是指为将者对五种情况要特别注意权衡考量,即“无欲将而恶废”——不要对将帅的官职患得患失;“无急胜而忘败”——不要急于求胜而忘记可能失败;“无威内而轻外”——不因树威于内而对外轻敌;“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不要见到利益就不顾它的危害;“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对事的算计要深思熟虑,而以财物论功行赏时却要手面阔绰。与上面的“六术”相比,“五权”更加指向为将的心理素质。
荀子进一步说,王者之兵的将领要有“三至”精神:“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军事将领可以抗拒政治领袖的情形有三:其一,宁死不做坏事,这一点事关个人信念;其二,宁死不打注定要失败的仗,这是为了不让士兵徒然送命;其三,宁死不欺压百姓。这里说的是将帅与君主的关系。
对于将帅与君主的关系,孙子早就谈过。《孙子兵法·九变》篇云:“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君命有所不受。”荀子把孙子的说法做了进一步的推演。表面上看来,将领似乎是抗命,其实是效忠君王,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如果遇到昏君非要以抗命罪制裁之,那就是将领的悲剧了。
有“三至”精神的将领,荀子称为“至臣”。《孙子兵法·火攻篇》云:“主不可以怒而兴畍,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而荀子眼里的“至臣”则是:“凡受命于主而行三军,三军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则主不能喜,敌不能怒。”可以看出,荀子和孙子都主张作战时喜怒的情绪化反应必须去除掉,也就是要非常理智地从事战事。来自君王的奖赏不能使将领沾沾自喜,出于敌人的诡计也不能使将领激怒冲动,这才称得上是最好的将领。
最后,荀子提出“五无圹”的说法,指的是有五件事必须要敬谨:“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旷,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将领行动之前,一定要周密思考,恭谨有备。善始善终,始终如一,这就叫做大吉。大凡事情的成功一定在于恭谨认真,其失败一定在于怠慢忽视。所以恭谨胜过怠慢就吉祥,怠慢胜过恭谨就灭亡;智谋胜过贪欲就顺利,贪欲胜过智谋就危险。攻战时如同防守一样不大意,行军转移如同作战一样不松懈,取得功绩要看成侥幸得来而不骄傲, 严肃谨慎地考虑战事而不疏忽,严肃谨慎地对待事情而不疏忽,严肃谨慎地对待官吏而不疏忽,严肃谨慎地对待战士而不疏忽,严肃谨慎地对付敌人而不疏忽。
这里讲的是将领的敬业品德:兢兢业业的将领是吉将。“谨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以恭敬无圹,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天下之将,是为将之道的极致,而为将之道的精髓,端在一个“敬”字:用“敬”字来战胜惰性,战胜贪欲,最后达到用兵如神的境界。 |
|